[实用新型]一种高产出的EVOH连续制备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33587.0 | 申请日: | 2015-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615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汪清泉;窦玉芹;胡腊梅;何昌勇;杨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四川维尼纶厂 |
主分类号: | C08F210/02 | 分类号: | C08F210/02;C08F218/08;C08F8/12;B01J19/14;B01J4/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李靖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产出 evoh 连续 制备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尤其涉及一种高产出的EVOH连续制备系统。
背景技术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简称EVOH) ,是一种集乙烯聚合物的加工性和乙烯醇聚合物的气体阻隔性于一体的新型高分子合成材料,与聚偏二氯乙烯(PVDC)和聚酰胺(PA)并称为世界上三大高阻隔树脂。20世纪5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首次通过乙烯与醋酸乙烯酯(VAc)共聚、醇解制得EVOH树脂。它一般可由乙烯和醋酸乙烯酯通过乳液聚合、溶液聚合或悬浮聚合等常规方法聚合再皂化所制得。
目前,用于生产EVOH的系统的主要结构为同时连接有醋酸乙烯单体管线、溶剂管线、引发剂管线和乙烯进气管线等进料管线的反应釜,依次再与吹出塔和醇解釜连接,以实现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的制备。但是反应中单体和溶剂中的溶解氧会与自由基聚合反应竞争而消耗自由基,这对反应有阻聚作用,最终将导致得到的乙烯-乙烯醇树脂出现大量羟基、羰基、过氧基等氧化性基团结构。但现有EVOH的生产方法中,没有实现有效降低体系内物料的氧含量的步骤,更没有相应的装置设置;同时,在EVOH生产的醇解过程中,其采用的醇解系统主要是同时与进料管线和出料管线分别相连相对独立的一醇解器;经进料管线通入的含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聚合液从醇解器上部加入,并在醇解器内与加入的醇类化合物进行酯交换反应即醇解,产生的气相或液相副产醋酸酯类化合物从醇解器中直接采出,但经检测发现:从醇解器中直接采出的气相或液相副产醋酸酯类化合物中仍含有较高含量的聚合物料,即直接采出的操作,导致了少量聚合物料从气相馏出。这将会降低下游设备的运行的稳定性和运行周期,也减少了聚合物料的产品收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产出的EVOH连续制备系统,该高产出的EVOH连续制备系统既可充分降低体系内的氧含量,以提高聚合反应转化率和反应效率,又可以充分降低经醇解采出的副产醋酸酯类化合物中聚合物料的含量。
本实用新型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产出的EVOH连续制备系统,它包括进料管线,连接有乙烯进气管线的反应釜,以及与反应釜依次连接的中间储槽、吹出塔和醇解釜,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连接有氮气进气管线的混合槽,以及冷凝器;所述进料管线与所述混合槽连接;所述混合槽与所述反应釜连接;所述混合槽还连接有出气管线;所述醇解釜与所述冷凝器连接,并经增设的回流管线形成一循环回路;所述冷凝器上还连接有副产出料管线。
作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氮气进气管线末端设置于上述混合槽中的液面以下。上述氮气进气管线还与上述反应釜连接。通过通入氮气排出了混合槽中的液体原料和反应釜中的氧气,降低了其中的氧含量。
作为进一步优化,上述进料管线包括醋酸乙烯单体管线、溶剂管线和引发剂管线。通过该设置将醋酸乙烯单体、溶剂和引发剂添加到混合槽中,再通入氮气进行除氧,降低了反应初始料中的氧含量。
作为进一步优化,上述回流管线连接在上述醇解釜的顶部。
上述醇解釜,具体可采用皮带式醇解釜、釜式醇解釜或塔式醇解釜。
上述混合槽和醇解釜中还均设置有搅拌装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高产出的EVOH连续制备系统,通过通入氮气充分搅拌与气体置换,充分降低了混合槽中反应初始料和反应釜中的氧含量,降低了生产系统内的氧含量,提高了聚合反应转化率和反应效率,并且进一步在醇解过程中进行物料回流,使部分聚合物物料回流到醇解器,有效降低了采出醋酸酯类化合物中的聚合物料,增加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也更加有效地建立了物料平衡。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高产出的EVOH连续制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所述高产出的EVOH连续制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而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四川维尼纶厂,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四川维尼纶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335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