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用导光条式大灯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31119.X | 申请日: | 2015-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419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李睿;史良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精通力阳摩托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J6/02 | 分类号: | B62J6/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黄书凯 |
地址: | 400084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用导光条式 大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照明领域。
背景技术
摩托车是常用的交通工具,其价格低廉,外形美观,操作方便深受人们的喜爱。一般的摩托车大灯是没有可调节角度装置的,即是说摩托车大灯的角度是固定的,不可变的。因此夜间行驶进入弯道时,往往会在弯道内侧出现所谓的“盲区”——未照明区域,部分的交通事故就是由于驾驶员未能发觉盲区的情况而发生的。基于这个照明缺陷,人们需要一种能根据方向盘转动角度来自动调整车灯转向角度,来增加弯道内侧的照射面积,减少弯道内侧的视觉盲区,达到最佳照明状态,以减少由于盲区发生的交通事故。
汽车车灯技术中,常常采用复杂设备,通过测定转动的角度,反馈到控制系统,经过计算后再根据具体的设备进行车灯的位置调节。由于其价格高昂,设备复杂,不适合价格低廉的摩托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托车用导光条式大灯,以增加弯道内侧的照射面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托车用导光条式大灯,包括用于摩托车转向的转向把手、灯罩、具有安装空间的灯壳和盖在灯壳上的透光罩,灯罩为碗形,灯壳上设有导光条,还包括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左支座、右支座、左推杆、右推杆、万向节、左支杆和右支杆,灯罩通过万向节连接在灯壳内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均为压缩状态,灯壳上设有左推杆孔和右推杆孔,左推杆的一端穿过左推杆孔连接在灯罩上,左推杆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弹簧的一端,第一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左支座的侧面上,左支座的端面上设有左支杆槽,左支杆的一端固定在左支杆槽内,左支杆的另一端固定在转向把手的左端,右推杆的一端穿过右推杆孔连接在灯罩上,右推杆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弹簧的一端,第二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右支座的侧面上,右支座的端面上设有右支杆槽,右支杆的一端固定在右支杆槽内,右支杆的另一端固定在转向把手的右端,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以灯罩周向对称。
本文所述的支座的端面是指支座的顶面,支座的侧面是指支座朝向车灯的一面。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于,支杆固定在摩托车转向把手上,转向把手转动,带动支杆运动,支杆的一端连接在支座的端面上,从而带动支座移动,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支座侧面,另一端连接在灯罩上,两个弹簧分别受到拉力和压力的作用,从而带动灯罩的转动,达成车灯的角度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整体结构简单,价格低廉,通过对把手的转动而传动的力进行合理利用,能够很好的根据转动的方向调整车灯的角度,增加了弯道内侧的照射面积,减少了弯道内侧的视觉盲区,解决了夜晚转弯时由于弯道内侧的盲区而导致交通事故的问题。
进一步,左推杆和右推杆与灯罩的连接处均设有能贴合在灯罩上的减压块,相对于推杆与灯罩直接连接,减压块与灯罩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防止压强过大导致灯罩损坏。
进一步,灯罩内部设有铝涂层,铝具有良好的反射性和导热性,使灯光更加光亮,并加强了热量的传递,避免车灯内部温度过高。
进一步,灯壳为镂空结构,防止摩托车车灯内温度过高,使热量能够快速散发,增加了摩托车车灯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用导光条式大灯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用导光条式大灯的实施例中支座、支杆和转向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中的附图标记为:灯壳1,灯罩2,左推杆3,第一弹簧4,减压块5,左支座6,右推杆7,第二弹簧8,右支座9,支杆槽10,左支杆11,右支杆12,转向把手13,万向节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精通力阳摩托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精通力阳摩托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3111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