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过零点检测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30814.4 | 申请日: | 2015-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311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纪孟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冠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9/175 | 分类号: | G01R19/175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曾少丽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零点 检测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零点检测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灯源调光原理是利用控制晶闸管(可控硅)的导通角来改变施加在白炽灯两端的交流电在半波周期内的导通时间来调整受控光源亮度的。例如,在220V交流市电中,通过调节晶闸管在半个市电周期(t=T/2=0.2S/2=100ms)中的导电时间来调整亮度,导通时间越短则受控光源越暗,导通时间越长则受控光源越亮,因此,检测出交流电的正弦波的过零点是对受控光源进行调光的重要步骤。
现有技术中,检测交流电的正弦波的周期过零点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变压器将交流电的电压降低至可检测电压的范围,再通过逻辑门控制电路获取高电平及低电平,其中高电平代表交流电的正弦波非过零点的时刻,而低电平代表交流电的正弦波过零点的时刻,之后再通过三极管将上述高电平、低电平输出成脉冲信号,从而输出过零点的脉冲信号,采用现有技术虽然能够获取交流电的过零点,但是由于需采用变压器等元器件,导致过零点获取装置体积较大,且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过零点获取装置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过零点检测电路,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因需采用变压器等元器件导致零点获取装置的体积较大,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过零点检测电路,包括:输入端L、输入端N、输出端O、分压电阻R1、光电耦合器Q1、光电耦合器Q2、三极管K及5V压源;所述光电耦合器Q1、光电耦合器Q2包括:输入正极、输入负极、集电极输出端、发射极输出端;所述分压电阻R1一端与输入端L的一端串联,另一端分别与光电耦合器Q1的输入正极、光电耦合器Q2的输入负极并联;所述输入端N的一端分别与光电耦合器Q1的输入负极、光电耦合器Q2的输入正极并联;所述光电耦合器Q1、光电耦合器Q2的集电极输出端分别与三极管K的基极、5V压源并联;所述光电耦合器Q1的发射极输出端接地,所述光电耦合器Q2的发射极输出端电连接于三极管K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K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K的集电极分别与5V压源、输出端O的一端并联。
可选的,所述分压电阻R1为可调电阻。
可选的,所述一种调光模块内置过零点检测电路还包括:电阻R2、电阻R3,所述电阻R2的一端与5V压源串联,另一端与光电耦合器Q1、光电耦合器Q2的集电极输出端并联;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与5V压源串联,另一端与三极管K的集电极、输出端O并联。
具体的,所述输入端L、输入端N的另一端与交流压源电连接。
具体的,所述输出端O的另一端与调光控制电路电连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过零点检测电路,包括:分压电阻R1,光电耦合器Q1、光电耦合器Q2、三极管K及5V压源,通过分压电路R1分出检测电压,通过光电耦合器Q1、光电耦合器Q2、三极管K及5V压源输出含过零点的脉冲信号,该过零点检测电路不需使用变压器,从而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实施例的一种过零点检测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过零点检测电路,包括:输入端L、输入端N、输出端O、分压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光电耦合器Q1、光电耦合器Q2、三极管K及5V压源,光电耦合器Q1和光电耦合器Q2包括:输入正极、输入负极、集电极输出端、发射极输出端,其中,输入正极为光电耦合器Q1或光电耦合器Q2中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输入端,输入负极为光电耦合器Q1或光电耦合器Q2中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输入端,集电极输出端为光电耦合器Q1或光电耦合器Q2中的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出端,发射极输出端为光电耦合器Q1或光电耦合器Q2中的三极管的发射极输出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冠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冠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308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