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燃料电池系统和燃料电池分布式控制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230268.4 | 申请日: | 2015-04-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798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 发明(设计)人: | 左彬;李骁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 |
| 代理公司: | 宁波理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4 | 代理人: | 孟湘明 |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电池 系统 分布式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料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燃料电池分布式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燃料电池分布式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Fuel Cell)是将反应物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装置。如图1所示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包含电解质以及连接到电解质两侧的多孔渗水阴极与阳极组成。电池的阴极与阳极多由集流板、反应气体流道、气体扩散层(GDL)、微孔层和催化层组成,在这些部件中,集流板是起收集电子、向外输出电能的部件,其材料一般由导电率高且力学稳定的金属组成;反应气体流道为反应气体提供流动的通道,同时将反应的水排出燃料电池内部;气体扩散层是导电材料制成的多孔合成物,既利于反应物均匀分配和生产物的及时排出,同时传递电子和热量;微孔层是涂布在GDL上的薄层,它可以均匀分配反应气体,提高电堆性能;催化层的作用是使电池内部O2与燃料发生电化学反应,催化剂的性能直接影响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如图1所示质子交换膜物质流向,燃料电池连续不断地向阳极输送燃料(H2),向阴极输送氧气(O2),在电极表面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电化学反应。带电H+通过电解质从一个电极转移到另外一个电极,电子通过外部的电路实现电流的循环,形成电流。
如图2所示,传统的燃料利用方式往往需要化学能-热能-动能-电能转换过程,如在火力发电系统中,需要先将化学能转换为热能,热能转换为动能,然后再将动能转换为电能;在内燃机驱动中,需要将化学能转换为热能,然后将热能转换为动能。由于需要热能-动能的能量转换,传统的燃料利用方式往往受到卡诺循环的限制,转换效率低,整体的效率通常为33%-35%,有将近2/3的能量以热能形式在交换过程中损失掉。而在燃料电池反应的过程中,通过电化学反应,燃料的化学能被直接转换为电能,而电化学反应不受到卡诺循环的限制,这样的能量利用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化学能-电能转换效率。
另外,燃料电池与蓄电池并不完全相同。燃料电池与蓄电池都是将化学能转 换为电能的电化学装置,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燃料电池是能量转换装置,而蓄电池是一个能量存储装置。理论上,只要不断的给燃料电池供给燃料,燃料电池就可以连续不断的输出电能,这使燃料电池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
燃料电池一般包括燃料电池电堆、燃料H2供给系统、空气供应系统、冷却散热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电能管理系统。图3所示的是一个常见的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其包括:氢气供应(氢气瓶),减压阀,进气口电磁阀,氢气压力传感器,出气口电池阀,电堆,温度测量单元,电压测量单元,电流测量单元,通过控制风冷风扇转速实现空气供给和氧气供给,燃料电池输出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和保护,性能改善单元。燃料电池控制系统主要工作目的为:1)通过合理的开通燃料电池进气电磁阀和尾气电池阀,保持燃料电池内部H2供给量在合理范围,并定时排除尾气;2)通过控制风冷风扇,控制氧气供给的同时,控制燃料电池的温度在设定温度范围;3)不间断监控燃料电池的运行状态:输出电压、电流、压力、温度等参数,确保燃料电池运行在安全状态,4)对燃料电池出现的警告信息作出适当处理和反应;5)运行过程中定期改善燃料电池运行性能;6)显示与监控;7)根据系统状态控制燃料电池的电能输出。一个合理的燃料电池控制系统,不但可以使燃料电池在不同工况下实现高效运行,而且还能够可以电池的使用寿命。
传统的燃料电池系统控制与监控往往采用一个控制器,和通过该控制器实现以上描述的所有功能,包括数据存储与预算、算法控制、信息状态监控、控制执行、处理和显示。当只有一个燃料电池电堆时,这种类型控制器,如图3所示的所示控制器,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燃料电池控制系统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3026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