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膨胀水箱和散热器的安装组合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29854.7 | 申请日: | 2015-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477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蔡圣全;王媛媛;张会勤;夏贤保;皮玉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2 | 分类号: | B60K11/02;B60K11/04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娄岳;金凯 |
地址: | 23005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膨胀 水箱 散热器 安装 组合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膨胀水箱和散热器的安装组合支架,覆盖10-11米车型膨胀水箱的安装。
背景技术
汽车冷却系统主要由散热器、膨胀水箱等安装部件构成,主要功能是给发动机机体进行冷却,让发动机处在最佳工作状态,散热器通过自身与外界的接触面积给整个水循环系统进行散热冷却,膨胀水箱为整个冷却循环系统给水补偿,保证整个冷却循环系统水量的充足。
目前10-11米车型的散热器和膨胀水箱均是采用独立的支架安装形式,此种安装结构,需要在车架上增加两个预埋支架,这样不便于发动机舱的隔热材料的安装,也增加了膨胀水箱和散热器的安装难度和操作工艺,同时,采用该结构的膨胀水箱的加水是通过发动机后舱门打开来完成,由于后舱门的高度有限,所以加水壶通常不能加满膨胀水箱的容积,造成冷却循环系统水的短缺,冷却系统的效率降低,进而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性能可靠的汽车膨胀水箱和散热器的安装组合支架,满足了冷却系统的水循环,也方便了膨胀水箱的加注水,同时降低了安装难度,提高了装配的可操作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膨胀水箱和散热器的安装组合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橡胶垫和散热器上支架,其中支架主体与橡胶垫、散热器上支架依次连接,散热器上支架用于固定散热器;所述支架主体包括依次连接并构成U型结构的第一立柱、连接件和第二立柱,其中连接件是由立面和水平面构成的折弯板,所述立面上开设有用于安装膨胀水箱的安装孔一,所述水平面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橡胶垫的安装孔二;所述安装组合支架还包括用于连接车架的固定板,该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顶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立柱、连接件和第二立柱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立柱、连接件和第二立柱采用焊接方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安装孔一和安装孔二均为腰型孔。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采用U型结构的支架主体,将膨胀水箱和散热器集成安装,节约了安装空间,方便发动机舱隔热材料的安装,同时在膨胀水箱加注水时,不需要打开后舱门,直接在侧围的加水口直接加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架主体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架主体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架主体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作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4所示,所述安装组合支架100包括支架主体110、橡胶垫120和散热器上支架130,其中支架主体与橡胶垫、散热器上支架依次连接,散热器上支架用于固定散热器。所述支架主体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安装膨胀水箱的安装孔一101和两个用于安装橡胶垫的安装孔二102,该支架主体集成了现有技术中多个预埋支架的功能和作用,强化了部件的集成度,提高了装配效率,整车通用化程度更高。
如图2、3和4所示,所述支架主体110包括依次连接并构成U型结构的第一立柱111、连接件112和第二立柱113,其中连接件是由立面112a和水平面112b构成的折弯板,所述安装孔一101设置在所述立面112a上,所述水平面位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两个端部具有向外的延伸安装面112c,所述安装孔二102设置在该延伸安装面上。所述安装孔一和安装孔二均为腰型孔,可以方便部件的安装调节。为了增加支架主体的结构强度,所述连接件112上垂直设置有多个加强筋114,优选地,所述加强筋依次设置在相邻安装孔一之间。
所述安装组合支架100还包括用于连接车架400的固定板140,该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顶端。
如图5和6所示,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连接散热器200和膨胀水箱300的车型,可以在侧围上开加水口,通过加水口对膨胀水箱进行加注循环水,避免了无法加满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加水的方便性和人性化设计。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298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