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磁保持继电器的外壳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229345.4 | 申请日: | 2015-04-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682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 发明(设计)人: | 王联长;于雪峰;蒲启成;杨耀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H50/02 | 分类号: | H01H50/02;H01H50/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言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5 | 代理人: | 王茀智;龚清媛 |
| 地址: | 325603 浙江省乐***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保持 继电器 外壳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是一种磁保持继电器的外壳结构。
背景技术
磁保持继电器是一种新型继电器,和其他电磁继电器一样,对电路起着自动接通和切断作用。磁保持继电器的常闭或常开状态完全是依赖永久磁钢的作用,其开关状态的转换是靠一定宽度的脉冲电信号触发而完成的。目前,磁保持继电器的电磁系统一般由线圈、铁芯、轭铁、衔铁等组成,其中线圈、铁芯、轭铁采用铆装工艺装配在一起。但铆装工艺的工序复杂从而影响了磁保持继电器的装配效率,同时铁芯与轭铁铆装在一起影响了零件安装的准确性,进而降低了磁继电器动作的稳定性。
磁保持继电器通过其接触系统中动、静触点的接触与分离实现了主电路的接通和断开。但当在电力线路中使用继电器,触点接触瞬间,触点间会产生很大短路电流。对于采用直片式接触系统的继电器,该短路电流在动、静触点间产生分离动、静触点的电动斥力,而且电流越大,电动斥力越大,对动、静触点接触的可靠性构成极大威胁,尤其是瞬间大电流的冲击极易造成动、静触点的短时分离并产生强电弧,触点极易出现熔融和烧毁,从而降低了磁保持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磁保持继电器在使用环境存在较强的干扰磁场时需要在磁保持继电器的外壳上增设屏蔽罩,屏蔽罩可防止干扰磁场使磁保持继电器产生误动作从而降低了磁保持继电器工作的稳定性。现有屏蔽罩的安装结构是在继电器外壳上设有凸部或凹部,并与屏蔽罩上设有的孔或凸部相配合。但这种结构在屏蔽罩安装或拆除时,需将屏蔽罩撑开后方可进行拆除,由于屏蔽罩是2mm左右的铁板,因此上述屏蔽罩的安装结构在屏蔽罩与继电器外壳安装或拆除时较为困难,降低了屏蔽罩安装或拆除效率,同时影响了屏蔽罩的安装稳定性。
磁保持继电器的外壳可用于对磁保持继电器的接触系统及电磁系统进行有效地限位安装,但目前外壳内用于限位的结构较为简单,使得动簧片与静片之间间距较大,不仅不能起到有效地定位,而且受电接触影响较大从而不能保证动触点与静触点在闭合时的有效接触,从而降低了磁保持继电器的工作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限位安装准确、触头接触稳定、加工结构简单的磁保持继电器的外壳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的外壳结构,包括对应连接的壳体4和盖体5,所述的壳体4内设有用于限位安装磁保持继电器的接触系统1的凸起特征,所述的凸起特征包括第一限位壁410和第二限位壁420,所述的接触系统1包括用于安装静触点101的静片110和用于安装动簧片120的动引出片121。所述的第二限位壁420上设有用于限位安装静触点101的静触点安装槽421,第二限位壁420的端部还设有与第一限位壁410的一端对应设置的第二限位凸起440,所述的第二限位凸起440可与第一限位壁410配合形成用于限位安装动引出片121的动引出片限位槽441,并且静触点安装槽421相对于第二限位壁420倾斜设置,从而使得动簧片120与所对应的静片110在触点分离时形成夹角。
进一步,所述的动引出片限位槽441相对于第一限位壁410倾斜设置。
进一步,壳体4内还设有与静触点安装槽421对应设置可配合静触点安装槽421安装静触点101的第一限位凸起430,并且静触点安装槽421与动引出片限位槽441相互平行,从而使得磁保持继电器闭合时动簧片120上的动触点102的中心与静触点101的中心对应接触。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限位壁410与壳体4的侧壁之间形成了用于限位安装静片110的静片安装槽411,第一限位壁410的一端可与第二限位凸起440配合限位安装动引出片121,第一限位壁410的另一端垂直连接设有第三限位壁412,所述的第三限位壁412与动簧片120端部的缺口特征123对应设置,并且第三限位壁412可与缺口特征123配合对磁保持继电器的推动件3的移动幅度进行限位。
进一步,所述的缺口特征123开设在动簧片120端部的一侧,并且开口特征123的形状与推动件3的横截面相匹配,所述推动件3的顶部及底部可分别与第三限位壁412及缺口特征123的边沿滑动接触。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限位壁410的端部还连接设有第三限位壁412,所述的盖体5上设有分别可与第一限位壁410和第三限位壁412相接触并配合对静片110进行限位的第一盖体凸起501和第二盖体凸起502,盖体5上还设有可与第二限位壁420相匹配接触连接并配合对静触点101进行限位的第三盖体凸起5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293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