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载手机信号屏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27172.2 | 申请日: | 2015-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981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2 |
发明(设计)人: | 曹望;任文轩;徐海滨;李世键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学院 |
主分类号: | H04K3/00 | 分类号: | H04K3/00;H05K9/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王树镛 |
地址: | 31602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手机信号 屏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手机信号屏蔽装置,属于车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人们在开车驾驶的过程中经常会接打电话,而因为接打电话而发生车祸的事情也频繁发生,极大的影响社会秩序。为了避免在驾驶过程中接打电话,就要屏蔽手机信号,现有的手机信号屏蔽装置主要针对各类考场、学校等禁止使用手机的场所,体积较大,不适合放置在车上使用,且现有的手机信号屏蔽装置中的信号屏蔽器的启动与关闭需要人为控制,不能根据车辆行车中或停车中自动开启或关闭。为了解决上述困难,需要开发一款体积较小,适合车载使用,且能根据车辆行车中或停车中自动开启或关闭信号屏蔽器的车载手机信号屏蔽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手机信号屏蔽装置。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手机信号屏蔽装置不适合车载使用,且不能根据车辆行车中或停车中自动开启或关闭信号屏蔽器的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载手机信号屏蔽装置,包括控制器、壳体、信号屏蔽器、振动感应器、翻盖、凹槽、第一压板、弹簧、第一电动推杆、底座、防滑垫、蓄电池、USB接口、声控器、橡胶板、第二压板、第二电动推杆和开关控制器,所述壳体安装在底座上,壳体内上端左右两侧各安装信号屏蔽器,振动感应器安装在壳体内左侧,开关控制器安装在壳体内顶面,声控器安装在壳体内右侧,蓄电池安装在壳体内底面,壳体外右侧壁设有USB接口,USB接口通过导线与蓄电池相连,控制器安装在壳体上,控制器通过导线分别与信号屏蔽器、振动感应器、开关控制器、声控器和蓄电池相连,壳体外左侧壁上设有翻盖,壳体内设有凹槽,凹槽位于翻盖右方,凹槽顶面左侧低于右侧,凹槽底面左侧高于右侧,凹槽左侧底面安装两个弹簧,第一压板安装在两个弹簧上,第一压板内设有第一电动推杆,第一电动推杆的顶部伸出第一压板外,第一电动推杆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凹槽右侧顶面安装两个第二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第二压板安装在两个第二电动推杆下,橡胶板安装在第二压板下。
所述底座下设有防滑垫。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将该装置放置在仪表台上,防滑垫使该装置可以稳固的放置在仪表台上;打开翻盖,用手压下第一压板,将手机放置于第一压板上,将手机向凹槽内部推进,使手机滑到凹槽右侧,在弹簧的复位下,第一压板向上升起;控制器控制第一电动推杆做伸展运动,推动手机向右靠近凹槽的右侧壁,避免手机左右晃动;控制器控制第二电动推杆做伸展运动,推动第二压板和橡胶垫向下顶住手机,避免手机上下晃动;蓄电池提供箱体内电子元件所需电源,蓄电池可通过USB接口进行充电,同时可以供外接移动电子产品充电;当车内发生振动,振动感应器5S内持续感应到振动,便会判断车体处于运动中,振动感应器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产生电信号,同时将电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会控制开关控制器,使开关控制器控制信号屏蔽器间断性发射中强度电磁波,发射频率为5次/min,每次持续时间6s,信号屏蔽器能够产生中强度电磁波,呈锥形区域向外扩散,干扰手机信号,如果振动只是瞬间,则判断车体没有运动,开关控制器会控制信号屏蔽器关闭;当车内有声响时,声控器5S内持续感应到声音,便会判断车体处于运动中,声控器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产生电信号,同时将电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会控制开关控制器,使开关控制器控制信号屏蔽器间断性发射中强度电磁波,发射频率为5次/min,每次持续时间6s,如果声音只是瞬间,则判断车体没有运动,开关控制器会控制信号屏蔽器关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手机信号屏蔽装置整体结构图;
图中:1、控制器 2、壳体 3、信号屏蔽器 4、振动感应器 5、翻盖 6、凹槽 7、第一压板 8、弹簧 9、第一电动推杆 10、底座 11、防滑垫 12、蓄电池 13、USB接口 14、声控器 15、橡胶板 16、第二压板 17、第二电动推杆 18、开关控制器 19、手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学院,未经浙江海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271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