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蜂窝式脱硫脱硝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16955.0 | 申请日: | 2015-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439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永春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54;B01D53/78;B01D53/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蜂窝 脱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蜂窝式脱硫脱硝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尾气尤其是燃煤尾气中含有大量的含氮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如果不将其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将会带来很大危害,对尾气分布进行脱硝处理和脱硫处理是现在常用的技术手段,这种方法经济成本高,一种可以既可以脱硫可可以脱硝的装置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的新型蜂窝式脱硫脱硝装置,尤其适合燃煤尾气的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蜂窝式脱硫脱硝装置,包括来气管道、缓冲室、电除尘器、第一连接管道、喷氨格栅、脱硝反应器、整流装置、排气管道、蜂窝催化板、第二连接管道、脱硫反应器、池体、泵体、输液管道、左布水板、透水板、右布水板和旋转布水器,所述来气管道、缓冲室、所述电除尘器、所述第一连接管道、所述脱硝反应器、所述第二连接管道、所述脱硫反应器依次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道内设有所述喷氨格栅,所述第一连接管道的末端和所述脱硝反应器的顶端相连接,所述脱硝反应器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所述整流装置、所述蜂窝催化板,所述脱硝反应器的底端设有所述第二连接管道,所述第二连接管道的末端和所述脱硫反应器的底端相连接,所述脱硫反应器内壁上设有所述左布水板、所述右布水板,所述左布水板、所述右布水板交错排列,所述左布水板、所述右布水板的下端均设有所述旋转布水器,所述左布水板、所述布水板均汇集于所述输液管道,所述输液管道延伸至所述池体的底部,所述输液管道的底端设有所述泵体,所述脱硫反应器的底端设有所述透水板,所述脱硫反应器的顶端设有所述排气管道。
所述缓冲室的外部设有所述散热器。
任一所述左布水板、所述右布水板下至少设有一个所述旋转布水器。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燃煤尾气的处理更加方便;具有结构简单,脱硫脱硝一步完成,经济成本低等优点。
2、蜂窝催化板的设置可以提高脱硝率,左右交错分布的左布水板、右布水板可以提高脱硫率,该装置对尾气的净化更加彻底。
3、缓冲室的设置,可以减缓来气速度,降低来气温度,延长后续电除尘器的使用寿命,提高除尘率,防止电晕现象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来气管道,2-缓冲室,3-散热器,4-电除尘器,5-喷氨格栅,6-第一连接管道,7-整流装置,8-脱硝反应器,9-蜂窝催化板,10-第二连接管道,11-排气管道,12-脱硫反应器,13-左布水板,14-右布水板,15-旋转布水器,16-输液管道,17-泵体,18-池体,19-透水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蜂窝式脱硫脱硝装置,包括来气管道1、缓冲室2、电除尘器4、第一连接管道6、喷氨格栅5、脱硝反应器8、整流装置7、排气管道11、蜂窝催化板9、第二连接管道10、脱硫反应器12、池体18、泵体17、输液管道16、左布水板13、透水板19、右布水板14和旋转布水器15,来气管道1、缓冲室2、电除尘器4、第一连接管道6、脱硝反应器8、第二连接管道10、脱硫反应器12依次连通,第一连接管道6内设有喷氨格栅5,第一连接管道6的末端和脱硝反应器8的顶端相连接,脱硝反应器8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整流装置7、蜂窝催化板9,脱硝反应器8的底端设有第二连接管道10,第二连接管道10的末端和脱硫反应器12的底端相连接,脱硫反应器12内壁上设有左布水板13、右布水板14,左布水板13、右布水板14交错排列,左布水板13、右布水板14的下端均设有旋转布水器15,左布水板13、右布水板14均汇集于输液管道16,输液管道16延伸至池体18的底部,输液管道16的底端设有泵体17,脱硫反应器12的底端设有透水板19,脱硫反应器12的顶端设有排气管道11。
缓冲室2的外部设有散热器3。
任一左布水板13、右布水板14下至少设有一个旋转布水器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永春,未经王永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169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根据不同污染气体催化处理装置
- 下一篇:活性焦/炭烟气脱硫及解吸集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