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四孔绝缘筒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16761.0 | 申请日: | 2015-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971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2 |
发明(设计)人: | 周远平;余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沈高所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3/662 | 分类号: | H01H33/6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60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四孔 绝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四孔绝缘筒。
背景技术
用于真空断路器的绝缘筒,顶部和中部分别装有出线臂,上出线臂通过上支架与灭弧室静端固定联结,下出线臂通过下支架、软连接与真空灭弧室动端导电杆联结,绝缘筒顶部内外为四方结构,下部内外为圆周结构,绝缘筒内外均设有裙边结构,其内裙边为整圈圆周结构,上、下支架直接固定于绝缘筒内部。
现有公告号为CN203026445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绝缘筒,它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一端为安装座,筒体一侧设有支撑块,筒体外侧设有外散裙,筒体内侧设有内散裙,所述内散裙与外散裙均设在靠近安装座一侧,所述内散裙为整圈圆周,所述筒体内壁上设有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上安装有塑料导向套。
但是,上述专利以及现有技术中的绝缘筒,在安装完成时,其真空灭弧室是全封闭的,虽然有利于灭弧,但是,当电弧过大,在无法彻底游离的情况下又无处排放,容易对内部器件造成损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孔绝缘筒,在真空断路器通断时产生的电弧过大时,通过喷弧部进行快速消弧,防止电弧伤及其它器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四孔绝缘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侧壁分别设有供上出线臂和下出线臂安装的上出线座和下出线座,所述下出线座延伸至筒体的开口形成有灭弧通道,所述灭弧通道的侧壁设有喷弧部,所述喷弧部包括喷弧口和填充在喷弧口内的活塞,当灭弧通道内电弧过大时, 所述活塞从喷弧口喷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筒体侧壁设有安装座,所述上出线座和下出线座固定于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有下出线座的一端连接有外散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散群包括若干个群体,若干个群体均呈月牙状,并且等间距地排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筒体设有外散群的一端连接有基座,所述基座为底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所述基座平行于筒体的棱线均采用圆角设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座位于下出线座正下方的侧壁上设有基座散群,所述基座散群边缘的弧度与所述外散群边缘的弧度一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筒体侧壁还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沿筒体中心线对称于安装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部包括底座和支撑块,所述底座设于筒体侧壁上,所述支撑块设于底座背对筒体的一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块远离筒体的侧面开设有安装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四孔绝缘筒,在安装时,其基座固定于底部,外部的上出线臂和下出线臂分别通过上接线座和下接线座穿入至筒体内部,在下出线臂与筒体开口之间的一段形成灭弧通道,在真空断路器开断产生的电弧,在灭弧通道内进行游离,若电弧过大,将使活塞沿着喷弧口的方向向外喷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四孔绝缘筒的第一视图;
图2为图1中喷弧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四孔绝缘筒的第二视图。
附图标记:1、筒体;2、上出线座;3、下出线座;4、喷弧部;41、喷弧口;42、活塞;5、安装座;6、外散群;7、基座;8、基座散群;9、支撑部;91、底座;92、支撑块;10、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四孔绝缘筒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四孔绝缘筒,包括筒体1,该筒体1呈中空的圆柱体,真空断路器的开断动作均发生在筒体1内,所述筒体1的侧壁分别设有供上出线臂2和下出线臂3安装的上出线座和下出线座,其中,上出线臂2视为进线,下出线臂3视为出线,所述下出线座延伸至筒体1的开口形成有灭弧通道,当上出线臂2和下出线臂3在接触或者分离时,所形成的电弧在灭弧通道内游离并消弧,所述灭弧通道的侧壁设有喷弧部4,所述喷弧部4包括喷弧口41和填充在喷弧口41内的活塞42,所述活塞42在当灭弧通道内电弧过大时沿着喷弧口41喷出。
本实用新型的筒体1侧壁设有安装座5,所述上出线座和下出线座设于安装座5,所述安装座5设有下出线座的一端连接有外散群6,将安装座5与外散群6连接,使外散群6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在所述下出线臂3因开关动作而动时,如此设置的外散群6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外散群6包括若干个群体,若干个群体均呈月牙状,并且等间距地排布,等间距设置的群体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沈高所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沈高所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167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