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轮存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14430.3 | 申请日: | 2015-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677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汪庭文;黄柳志;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B3/10 | 分类号: | B62B3/1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郭受刚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轮 存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轮生产研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轮存放装置。
背景技术
车轮是介于轮胎和和车轴之间所承受负荷的旋转组件,通常由两个主要部件轮辋和轮辐组成(GB/T2933―2009);轮辋是在车轮上安装和支承轮胎的部件,轮辐是在车轮上介于车轴和轮辋之间的支承部件;车轮除上述部件外,有时还包含轮毂,分类:1.按轮辐的构造:车轮可分为辐板式车轮和辐条式车轮;2.按车轮材质:可分为钢制、铝合金、镁合金等车轮;3.按车轴一端安装一个或两个轮胎:可分为单式车轮和双式车轮。
在现有技术中,车轮在生产出来后,通常存放在存货架上,在存货架上堆放时,比较杂乱,且堆放密集,在搬运的过程中,车轮之间容易发生碰撞,导致车辆损坏,且存货架为敞开状,车轮放置时间长,容易生锈。
综上所述,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的现有的车轮存放装置存在设计不合理,车轮容易发生碰撞导致损坏,车轮容易生锈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轮存放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现有的车轮存放装置存在设计不合理,车轮容易发生碰撞导致损坏,车轮容易生锈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车轮存放装置设计合理,对车轮进行了良好的保护,避免碰撞和生锈的技术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车轮存放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为长方体状,所述外壳底面设有4个滑轮,所述外壳内设有N个车轮存放单元,所述车轮存放单元包括:车轮放置板、导向柱,所述车轮放置板为长条状,所述车轮放置板和所述导向柱的一端均与所述外壳内壁连接,所述车轮放置板和所述导向柱均水平放置,所述导向柱位于所述车轮放置板正上方,且所述车轮放置板和所述导向柱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车轮的半径,所述车轮放置板上设有M个凹槽,所述凹槽的宽度与车轮的宽度大小匹配,所述N、M均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其中,所述外壳采用角钢制成,所述外壳表面涂有防锈漆。
其中,所述4个滑轮均匀分布在所述外壳底面。
其中,所述N个车轮存放单元均匀分布在所述外壳内,所述M个凹槽均匀分布在所述车轮放置板上。
其中,所述外壳内壁设有干燥层,所述干燥层内设有干燥剂。
其中,所述外壳顶面设有上端盖。
其中,所述车轮放置板和所述导向柱的长度相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采用了将车轮存放装置设计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为长方体状,所述外壳底面设有4个滑轮,所述外壳内设有N个车轮存放单元,所述车轮存放单元包括:车轮放置板、导向柱,所述车轮放置板为长条状,所述车轮放置板和所述导向柱的一端均与所述外壳内壁连接,所述车轮放置板和所述导向柱均水平放置,所述导向柱位于所述车轮放置板正上方,且所述车轮放置板和所述导向柱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车轮的半径,所述车轮放置板上设有M个凹槽,所述凹槽的宽度与车轮的宽度大小匹配的技术方案,即将车轮放置在外壳内的车轮存放单元中,利用外壳对车轮进行保护,可以防止水汽的进入,防止生锈,然后利用外壳的滑轮可以方便搬运,车轮在放置时,首先车轮的中心孔穿过导向柱,然后放置在车轮放置板的凹槽中进行固定,利用导向柱和凹槽对车轮进行固定,避免碰撞,且存取方便,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现有的车轮存放装置存在设计不合理,车轮容易发生碰撞导致损坏,车轮容易生锈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车轮存放装置设计合理,对车轮进行了良好的保护,避免碰撞和生锈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车轮存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外壳,2-滑轮,3-车轮放置板,4-导向柱,5-凹槽,6-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轮存放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现有的车轮存放装置存在设计不合理,车轮容易发生碰撞导致损坏,车轮容易生锈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车轮存放装置设计合理,对车轮进行了良好的保护,避免碰撞和生锈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144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