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抗性共振消声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211256.7 | 申请日: | 2015-04-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163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1 |
| 发明(设计)人: | 王涛;吴熙平;张启智;湛浦军;韩强;柳仲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通州迪拉汽车附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N1/02 | 分类号: | F01N1/02;F01N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1119 北京市通州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抗性 共振 消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抗性共振消声器。
背景技术
消声器是阻止声音传播而允许气流通过的一种器件,是消除空气动力性噪声的重要措施。主要安装在空气动力设备的气流通道上或进、排气系统中的降低噪声的装置。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在人们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们在选择汽车时,乘坐的舒适度以及驾驶时良好的体验感成了最主要的选择,汽车消声器,能有效降低汽车发动机带来的噪音以及对车身产生的振动感,因此,一个好的消声器是给人满带来良好驾车体验感的重要汽车配件。
目前,申请号为201420502573.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排气系统消声筒及汽车”,排气系统消声筒包括,壳体、第一隔板、第二隔板、进气管、排气管以及消声管,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壳体的内部空间沿气流流动方向分割为第一共振腔、第二共振腔和第三共振腔,进气管的第一段位于第一共振腔内,进气管的第二段位于第二共振腔内,进气管的第二段上设有透气孔,排气管的第一段位于第三共振腔内,排气管的第二段位于第二共振腔内,出气管上设有透气孔;消声管的第一段位于第一共振腔内,消声管的第二段位于第二共振腔内。利用尾气与共振腔之间产生的共振,开消除尾气中的噪音。但是这种机构,尾气直接通过进气管第一段和第二段上的透气孔进入共振腔内,通过尾气与共振腔的壳体之间的作用产生共振,这种共振效果不明显,消声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通过共振消声原理有效降低尾气中噪音的抗性共振消声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性共振消声器,包括带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壳体,壳体内设置有隔板、进气管和出气管,隔板将壳体沿尾气流动方向分隔为膨胀消声腔和共振消声腔;
进气管设置在膨胀消声腔内,且管壁上开设有若干透气孔;进气管远离进气口的一端还连接有共振管,共振管穿过隔板设置,共振管一端与进气管导通,另一端密封;
出气管一端与出气口连接另一端穿过隔板后与膨胀消声腔导通。
优选的,进气管和出气管管路平行设置,共振管的轴线与进气管的轴线共线设置。
优选的,进气管和出气管均设置有连接弯管,进气管和出气管通过连接弯管分别与进气口、出气口连接。
优选的,共振管的直径小于进气管直径。
优选的,壳体外还包覆有消音层,消音层内填充有消音棉。
与现有技术相比,将壳体内分为膨胀消声腔和共振消声腔,气体从进气管进入壳体内后,通过进气管管壁上的透气孔漏出,由于出气管穿过隔板设置,与膨胀消声腔导通,使尾气通过膨胀消声的原理实现消声;同时有一部分气体沿着与进气管导通的共振管输送,通过共振管的作用在第三腔内实现共振消声,通过两种方式的组合使用,使尾气从可体内输送过时,能对尾气进行双重消声,有效消除尾气中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抗性共振消声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2、进气管;3、出气管;4、隔板;5、共振管;6、透气孔;7、消音层;8、吸音棉;11、进气口;12、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抗性共振消声器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抗性共振消声器,包括带有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的壳体1,壳体1内设置有隔板4、进气管2和出气管3,壳体1的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分别与进气管2、出气管3连接,隔板4将壳体1沿尾气流动方向分隔为膨胀消声腔和共振消声腔,尾气通过壳体1上的进气口11,从进气管2想壳体1内流动,然后沿着进气管2输送。进气管2在设置在膨胀消声腔内,且管壁上开设有若干透气孔6,在气体进气管2上输送时,从管壁上的透气孔6透出,进入膨胀消声腔内,由于出气管3一端与出气口12连接另一端穿过隔板4后与膨胀消声腔导通,使得气体能在膨胀消声腔内利用膨胀消声的原理,进行消声,出去尾气中的中低频噪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通州迪拉汽车附件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通州迪拉汽车附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112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