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增设余热回收装置的汽车尾气管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08848.3 | 申请日: | 2015-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721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肖松松;刘新超;张凡;王荣芬;杨强;焦怀军;崔荣荣;许胜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13/08 | 分类号: | F01N13/08;F01N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设 余热 回收 装置 汽车尾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领域,涉及汽车尾气的余热回收利用。
背景技术
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节能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汽车排放的尾气,其温度可高达300--500℃,因此,排放尾气的同时排掉了大量的余热,这种余热来源于燃油消耗,而且总量巨大,这部分能源回收利用的价值很高。
专利号为CN 203383888 U公布的汽车尾气余热回收装置,虽然具有能以不同导热工质及不同的循环管路对外传输热量的优点,但其结构极为复杂,一定时期内很难投入生产和实际应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实用并且可回收余热的汽车尾气管。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增设余热回收装置的汽车尾气管,包括尾气管本体、增设的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又包括套筒式换热器、螺旋挡板、膨胀节、工作介质入口、工作介质出口。
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设置于尾气管第一消音器之前,与尾气管长直管部分嵌合。
所述套筒式换热器为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的主体部分。
所述螺旋挡板设置在所述套筒式换热器内部,与套筒式换热器内壁夹角为18°,以提高套筒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所述膨胀节设置于所述套筒式换热器外壁,以平衡套筒式换热器工作时受热膨胀产生的热应力。
所述工作介质为乙二醇-水溶液,增加了低温防冻、高温防沸的能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尾气管设有余热回收装置,使汽车尾气中的余热能够回收再利用。在余热回收装置上增设螺旋挡板,提高装置的换热效率;同时增设膨胀节,减少热应力,防止设备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尾气管的结构图。
图中:1—尾气管本体,101—第一消音器,2—余热回收装置,201—工作介质入口,202—套筒式换热器,203—螺旋挡板,204—膨胀节,205—工作介质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尾气管为:在尾气管本体1上设置余热回收装置2。所述余热回收装置2设置于第一消音器101之前,包括所述余热回收装置2的主体部分套筒式换热器202、设置于所述换热其下方的工作介质入口201、设置于所述换热器内部的螺旋挡板203、设置于所述换热器外壁的膨胀节204、设置于所述换热器上方的工作介质出口205。
如图1所述,本使用新型尾气管工作时,尾气通过尾气管道排放到大气中,设置于尾气管本体1上的余热回收装置2在尾气排放过程中将尾气中的热量回收,为其他需要热量的装置提供能量。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的工作过程为:冷的工作介质从工作介质入口201进入套管式换热器202,所述冷的工作介质沿着螺旋挡板203之间的通道流动,流动过程中被加热,所述热的工作介质从工作介质出口205流出。当所述套管式换热器202的外壁受热膨胀时,所述膨胀节204被拉伸以平衡膨胀所产生的热应力。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者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者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088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的尾气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降低烟炭含量的排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