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阻尼型后尾轴承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07045.6 | 申请日: | 2015-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332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正林;刘娇;戴天熙;梁兴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C27/06 | 分类号: | F16C27/06;F16F13/1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胡镇西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尼 型后尾 轴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舶后尾轴承,特别是指一种阻尼型后尾轴承。
背景技术
随着船舶的大型化和现代化,人们对防止航行水域污染与环境噪声污染、减少船舶振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船舶推进系统中,后尾轴承是一个重要振动源。由于轴承与尾轴间的接触压力分布不均,局部压力过高,同时尾轴承尾端所受的压力较大,导致水槽受压变形,润滑通道受阻,润滑不良,摩擦系数波动,继而引发尾轴承的不均匀磨损和轴承系统的振动,直接影响船舶的安静性和乘员的舒适性,以及水下航行器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
如图1所示,现有的阻尼型后尾轴承由彼此同心的内衬1、内衬套2、橡胶层3和外衬套4从内向外依次嵌套成管状主体,再由分别位于管状主体两端的压板5和端盖6固定而成。使用时,尾轴7通过轴套8套在内衬1内侧。此种阻尼型后尾轴承采用橡胶作为减振器,具有工作可靠,制造和维修费用低等优越性能,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此外,人们已经掌握通过橡胶的剪切弹性模量和形状来影响减振器的定调比(自振频率)。然而,由于橡胶的内阻尼较小,这种阻尼型后尾轴承的减振效果并不理想,在很多场合不能满足减振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效果好的阻尼型后尾轴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阻尼型后尾轴承包括内衬、内衬套、橡胶层和外衬套,所述内衬、内衬套、橡胶层和外衬套从内向外依次嵌套成轴承主体,所述轴承主体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夹紧轴承主体的压板和端盖,以防止内衬发生轴向移动;所述橡胶层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容纳硅油的环形空腔,所述橡胶层的端部设置有注油口,所述环形空腔与注油口之间设置有注油管道。使用前,从注油口注入硅油,硅油经注油管道进入环形空腔,在环形空腔内形成环状的硅油层。
优选的,为避免橡胶层受压后向两侧延伸,所述内衬套靠近端盖的一端设置有法兰,所述法兰通过螺钉固定在外衬套的端面上,所述端盖通过螺钉固定在法兰上,所述端盖与内衬相邻处设置有用于压紧内衬的凸缘。
优选的,所述橡胶层的内外两侧分别硫化在内衬套的外圆柱面和外衬套的内圆柱面上。
优选的,所述内衬采用飞龙材料,所述内衬套与外衬套采用青铜材料(ZCuSn10Zn2);
优选的,所述橡胶层采用丁腈橡胶或氯丁橡胶,原因是丁腈橡胶与氯丁橡胶等极性橡胶在硅油中很难发生溶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橡胶-硅油作为减振器,兼具了橡胶减振器和液压减振器的优点,既能按需调节阻尼力,也可通过调节橡胶的剪切弹性模量和形状来影响定调比;2)在阻尼作用相同的条件下,橡胶-硅油减振器的重量比液压减振器小得多,因此制造费用和加工难度大大减低;3)此种阻尼型后尾轴承结构简单,减振效果好,制造费用低,加工难度小。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阻尼型后尾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阻尼型后尾轴承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2中阻尼型后尾轴承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内衬1、内衬套2、法兰21、橡胶层3、环形空腔31、注油口32、注油管道33、外衬套4、压板5、端盖6、凸缘61、尾轴7、轴套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阻尼型后尾轴承,其结构已在背景技术部分作了详细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阻尼型后尾轴承,包括内衬1、内衬套2、橡胶层3和外衬套4,内衬1、内衬套2、橡胶层3和外衬套4从内向外依次嵌套成轴承主体。橡胶层3的内外两侧分别硫化在内衬套2的外圆柱面和外衬套4的内圆柱面上,轴承主体两端分别设置有压板5与端盖6。
橡胶层3的内部设置有环形空腔31,橡胶层3的端部设置有注油口32。环形空腔31与注油口32之间设置有注油管道33。注油口32是单向的,只能从注油口32向环形空腔31方向导通。
内衬套2靠近端盖6的一端设置有法兰21,法兰21通过螺钉固定在外衬套4的端面上,端盖6通过螺钉固定在法兰21上,端盖6与内衬1相邻处设置有用于压紧内衬1的凸缘61。
使用前,从注油口32注入硅油,硅油经注油管道33进入环形空腔31内,在环形空腔31内形成环状的硅油层。使用时,尾轴7通过轴套8套在内衬1内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070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