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夹伤的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04143.4 | 申请日: | 2015-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909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伍可炳 | 申请(专利权)人: | 伍可炳 |
主分类号: | E05F15/41 | 分类号: | E05F15/4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22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夹伤 地铁 屏蔽门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夹伤的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属于自动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地铁屏蔽门并没有设置防夹伤的结构,在人们为了赶时间,而匆忙上车时,经常被正要关闭的地铁屏蔽门夹伤,而现有技术中的开关仅能检测到一个特定方向,如垂直于顶部的按压,在地铁屏蔽门防夹伤应用中,为能检测到某些可变方向的挤压信号,不得不选用多个开关或复杂的随动系统以解决夹伤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防夹伤的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其可以检测到任意方向的挤压信号,防止地铁屏蔽门对乘客夹伤。
为实现所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夹伤的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地铁屏蔽门包括N组门,每组地铁屏蔽门包括两扇门,每扇门的边缘上设置有防夹伤的地铁屏蔽门开关,控制系统包括一个中央控制盘和N个门控电路,门控电路包括门控制器,每组地铁屏蔽门的开启与闭合由相应的门控电路执行中央控制盘的指令而驱动电机进行,当门控制器接到防夹伤的地铁屏蔽门开关接通的信号后,使电机带动两扇门向开启的方向运动从而使两扇门至少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
优选地,防夹伤的地铁屏蔽门开关包括:柔性导电体1、柔性绝缘弹性网和弹性软管5,其中,弹性软管5包括两层,内层为柔性导电网4,外层为柔性绝缘层;柔性导电体1为圆柱线形且设置在弹性软管5的轴心,柔性绝缘弹性网由两条绝缘弹性线沿柔性导电体的外周沿相反方向盘旋而成大网格,且设置在柔性导电体和弹性软管5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夹伤的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其可以检测到任意方向的挤压信号,防止地铁屏蔽门对乘客夹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夹伤地铁屏蔽门开关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夹伤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的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夹伤地铁屏蔽门门控电路的电路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央控制盘和门控电路的通信电路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夹伤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中电源线上的电压时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夹伤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中本地检测单元的输入电压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夹伤地铁屏蔽门开关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夹伤地铁屏蔽门开关包括柔性导电体1、柔性绝缘弹性网和弹性软管5,其中,弹性软管5包括两层,内层为柔性导电网4,外层为柔性且具有弹性的绝缘层;柔性导电体1为圆柱线形且设置在弹性软管5的轴心,柔性绝缘弹性网由两条绝缘弹性线沿柔性导电体的外周沿相反方向盘旋而成大网孔,且设置在柔性导电体和弹性软管5之间,绝缘弹性线2和3为横截面为圆形的绝缘弹性线。弹性软管5为圆筒形。所述的柔性导电网4可以为由多条柔性导电线组成密集的小网孔的圆筒形网,以使当弹性软管5受到外力挤压时,其内层的柔性导电网4穿过柔性绝缘弹性网的大网孔与柔性导电体4接触。柔性导电体1与第一信号线电连接,柔性导电网4与第二信号线电连接。优选地,在柔性导电体1和弹性软管5之间的空隙内充入惰性气体,如此既防止柔性导电体1和柔性导电网4被空气氧化,又有助于在外力消除后,使弹性软管5恢复常态。
防夹伤地铁屏蔽门开关基本原理是:当外力导致弹性软管5的任一方向的变形,都将使柔性导电网4穿过柔性绝缘弹性网的大网孔与设置于弹性软管5的轴心的柔性导电体1接触,从而使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电连接。当外力消除时,弹性软管恢复常态,弹性软管内壁的导电网4和柔性导电体1分离。
防夹伤地铁屏蔽门开关关键点利用两根柔性绝缘弹性线2和3沿第一柔性导体的外周沿相反方向盘旋而成大网孔,且设置在柔性导体1和弹性软管5之间,如此,不仅增强了柔性导体和导电网之间的绝缘性,而且在外力撤除时,使弹性软管5更加快速地恢复常态,从而使开关的灵敏度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伍可炳,未经伍可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041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