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隔物灸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03161.0 | 申请日: | 2015-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554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响;常进红;方响琴;颜凤华;刘璐;徐鹏;刘俊颖;李晓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 |
代理公司: | 重庆志合专利事务所 50210 | 代理人: | 胡荣珲 |
地址: | 40004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物灸器 | ||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物灸器。
背景技术
隔物灸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临床历史,比较典型的有“炼脐”或者“蒸脐”。古代的隔物灸系是将纯天然名贵中药材研末,置于肚脐或者相关穴位上,四周以面粉团围住,以防泄气,将穿有小孔的槐树皮或者生姜片置于其上,再将枣核大小的艾柱9-12壮置于槐树皮或者生姜片上,点燃施灸。一般需要数百甚至上千壮,耗时3-6小时。作为强壮保健,抗衰老之用,必须常年温灸,持之以恒,故称为“炼脐”或者“蒸脐”。隔物灸通过对穴位的持续温灸,疏通痹阻的经络气血,平衡失调的阴阳,对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呼吸、循环、泌尿与生殖等系统的功能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使人体消除病痛,恢复健康,延缓衰老。但是,由于传统灸法的艾熏火燎,是将艾柱通过生姜片或槐树皮直接放置在需要施灸的位置,在施灸过程中温度无法控制,且生姜片或槐树皮上的艾柱非常容易滑落而烫伤患者皮肤,使得施灸者操作相对困难,操作繁琐,耗时费力,患者也有担心烫伤的忧虑。艾柱燃烧后的艾灰易掉落在患者的皮肤上,不仅可能烫伤患者,而且散落的艾灰随风吹到处飘落,影响治疗室的环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隔物灸器,该十字隔物灸器便于施灸者快捷、简单、安全的施灸,同时也能解决患者的忧虑。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隔物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热底座和用于放置艾柱的灸筒,所述隔热底座沿周向设有至少三根向外延伸的支撑脚,隔热底座中部设有阶梯通孔,隔热底座的上部为大孔径段,下部为小孔径段,所述阶梯通孔的大孔径段用于放置灸筒,所述阶梯通孔的小孔径段内设有托物架,所述托物架与阶梯通孔的大孔径段之间留有隔物空间;所述灸筒为上端敞口下端有筒底的筒状体,灸筒间隙配合在隔热底座的大孔径段中,灸筒的筒底设有若干透气孔。
所述隔热底座的四周均匀分布有四根向外延伸的支撑脚。
所述隔热底座采用木质材料制成,隔热底座沿圆周设有多个支撑脚的安装孔,各支撑脚通过安装孔固定在隔热底座上。
所述支撑脚采用具有延展性的金属条制成,在支撑脚的端部设有圆球形凸起。
所述隔热底座的横截面呈矩形或者圆形。
所述隔热底座的小孔径段的深度为1.5~2cm。
所述托物架呈十字架、九宫格或者网格。
所述灸筒的透气孔的孔径为0.2~1mm。
所述灸筒的直径为2~3cm,高度为1.5~2cm。
所述灸筒采用金属制造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隔热底座和用于放置艾柱的灸筒构成,隔热底座中部设有阶梯通孔,阶梯通孔的大孔径段用于放置灸筒,小孔径段用于搁置在患者需要施灸部位,小孔径段有一定距离,防止了艾柱与患者皮肤直接接触,避免了烫伤患者;小孔径段内设有托物架,该托物架可以用来放置姜片或者槐树皮等药物隔片;灸筒底部设有若干透气孔,点燃的艾柱放置在灸筒中,通过灸筒底部的透气孔向下渗透,进行施灸。该灸筒防止了艾柱滑落,且避免了艾灰到处吹散,影响治疗室的环境。隔热底座设有至少三根支撑脚,通过支撑脚增大了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使隔热底座能够更稳定的固定在患者身体上。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便于医务人员操作,且避免了烫伤患者,操作安全。
所述隔热底座的四周均匀分布有四根向外延伸的支撑脚,四根支撑脚固定更稳。
所述隔热底座采用木质材料制成,隔热底座沿圆周设有多个支撑脚的安装孔,各支撑脚通过安装孔固定在隔热底座上。采用木质隔热材料,不仅隔热效果好,而且制作简单,便于支撑脚固定在隔热底座上,可以重复多次使用,降低成本。
所述支撑脚采用具有延展性的金属条制成,在支撑脚的端部设有圆球形凸起。具有延展性的金属条制成支撑脚,可以根据施灸部分调解支撑脚的弧度,使支撑脚的接触面积更多,从而使隔热底座更稳定。圆球形凸起放置支撑脚刺伤患者皮肤,且具有一定支撑,稳定的作用。
所述隔热底座的小孔径段的深度为1.5~2cm,保证了施灸时,艾柱与患者皮肤之间的距离,治疗效果更好。
所述托物架呈十字架、九宫格或者网格。既能放置姜片或者槐树皮等药物隔片,又便于艾柱燃烧的热气透过药物隔片与患者皮肤接触。
所述灸筒的透气孔的孔径为0.2~1mm,该孔径既能保证艾柱燃烧的热气透过,又能避免艾灰掉落到患者皮肤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031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