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压钢管固定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02300.8 | 申请日: | 2015-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110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查志锋;刘浩;孙中林;庞晓燕;仇维蓉;陈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机重工(常州)挖掘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02 | 分类号: | F16L3/0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英诺创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8 | 代理人: | 郑云 |
地址: | 21302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 钢管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紧固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液压钢管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管夹主要有两种结构,一是锻件或机加工件,二是折弯的薄板件。管夹为锻件或机加工件,利用单段圆弧固定管夹与被固定管件的连接圆弧进行压合。该结构基本可满足使用需要,连接较可靠,但锻件须开模,且制造成本高,只适合大批量生产。另外,对于新规格的管径、并排两种或几种直径的钢管组合情况应用较差,一种组合即需要一副制造模具,受模具限制而不能实现最优设计。而机加工件虽可满足以上功能,但成本高、浪费材料严重且耗费工时。管夹为折弯的薄板件,也是单段圆弧。这种管夹可以弥补前一管夹制造不方便及应用受限的问题,但该种管夹由于壁厚较薄,易变形,且单段圆弧与硬管因制造误差,造成接触面往往是点接触,简单的夹紧后固定不牢靠,在振动的工况下极易窜管。
以上两种传统结构常见的均为单一应用,即完全的硬连接或软连接。前者虽然连接可靠但是完全的硬连接安装时存在应力无法释放的情况,存在振坏的隐患;而后者在振动较大的工况,极易出现窜管问题,由此造成其他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管夹安装时压力无法释放、振动大易出现窜管的不足,针对工程机械等作业环境较为恶劣,振动、晃动较为严重的情况,提供一种软、硬连接组合的液压钢管固定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压钢管固定结构,包括硬连接管夹和软连接管夹,所述硬连接管夹安装在液压钢管的两端,所述硬连接管夹为折弯的板件,包括抱紧被夹管的第一抱箍和第一直板段,所述第一抱箍的内表面由多段面组成,利用多段面增大与硬管表面的接触面积,第一抱箍末端设有一第一斜面,该第一斜面与水平面的一夹角不宜过大,保证有充足安装余量即可,所述第一直板段开有通孔,所述第一直板段的末端设有第一折弯圆弧边;所述软连接管夹安装在液压钢管的中间,所述软连接管夹结构与硬连接管夹相似,包括抱紧被夹管的第二抱箍和第二直板段,所述第二抱箍的内表面为单段圆弧,第二抱箍末端设计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直板段开有通孔,所述第二直板段的末端设有第二折弯圆弧边,所述软连接管夹的外表面包裹有橡胶圈,主要目的是为减震和减少制造误差带来的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抱箍内表面为多段圆弧,包括第一圆弧、第二圆弧和第三圆弧,第一圆弧和第三圆弧及其圆心关于第二圆弧的圆心对称,且第一圆弧和第三圆弧的圆心低于第二圆弧的圆心,且第一圆弧和第三圆弧的圆心低于第二圆弧的圆心,第一圆弧的半径等于第三圆弧的半径,第一圆弧的半径和第三圆弧的半径均大于被夹管外径,第二圆弧的半径小于被夹管外径可以有效规避因制造原因导致的实际只能单点接触的效果,实现多点接触。
进一步的,根据使用需要,所述第一抱箍内表面为多段平面,相邻两段平面之间通过倒圆角过渡。
进一步的,所述硬连接管夹第一直板段的下表面与第一折弯圆弧边的下表面高度差为1-2mm。
由于硬连接管夹与液压钢管的硬连接结构对强度有一定要求,因此硬连接管夹的材料采用50钢,板材的压延方向应与被夹紧管件的径向相同,同时还应进行调制处理,以满足其使用过程中的强度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软、硬连接组合的方式,保证管路固定可靠。硬连接位置,采用多段式圆弧,利用多段圆弧增大与硬管表面的接触面积;管夹末端设计有一第一斜面,利用安装时压平第一斜面产生的形变应力,增加管夹内表面与硬管表面接触应力,进一步提高固定的可靠性,彻底解决了现有管夹安装困难、窜管、振动造成漏油、在使用者管路滑脱并干涉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硬连接管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是本实用新型施例1硬连接管夹实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硬连接管夹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软连接管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硬连接管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抱箍,2.第一直板段,3.第一斜面,4.第一折弯圆弧边,5,通孔,6.第二抱箍,7.第二直板段,8.第二折弯圆弧边,9.第二斜面,10.橡胶圈,R1:第一圆弧,,R2:第二圆弧,R3:第三圆弧,T1:第一直板段的下表面与第一折弯圆弧边的下表面高度差。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机重工(常州)挖掘机有限公司,未经国机重工(常州)挖掘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023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式管道减震支架
- 下一篇:一种充液截止阀阀芯防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