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计算机数据储存的新型固态硬盘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99516.3 | 申请日: | 2015-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969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2 |
发明(设计)人: | 李菊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菊泉 |
主分类号: | G11B33/12 | 分类号: | G11B33/12;G11B33/10;G11B3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4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计算机 数据 储存 新型 固态 硬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计算机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计算机数据储存的新型固态硬盘。
背景技术
硬盘是电脑主要的存储媒介之一,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组成。这些碟片外覆盖有铁磁性材料。绝大多数硬盘都是固定硬盘,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盘驱动器中。世界上第一块硬盘出生在1956年,当时IBM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硬盘350 RAMAC,其容量为5MB,盘片直径为24英寸,盘片数为50片、重量上百公斤。盘片上有一层磁性物质,被轴带着旋转,有磁头移动着存储数据,实现了随机存取。当时这种硬盘被用于银行,医学等领域。虽然350 RAMAC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硬盘,但它为计算机发展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在上世纪七十年代,StorageTek公司开发了第一个固态硬盘驱动器。早期固态硬盘的缺陷如价格昂贵、性能不稳定,以及当时高性能市场需求尚未崛起,致使它来去匆匆无声无息。自从07年七月IBM在其刀片式服务器上部署 SanDisk SSD,固态硬盘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计算机数据储存的新型固态硬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用于计算机数据储存的新型固态硬盘,包括固态硬盘壳体、闪存芯片、控制电路板、主从设置跳线器,所述固态硬盘壳体内部设置有固态硬盘PCB板,所述固态硬盘PCB板上方设置有所述闪存芯片,所述闪存芯片上方设置有缓存芯片,所述缓存芯片上方设置有主控芯片,所述主控芯片上方设置有FLASH芯片,所述FLASH芯片上方设置有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上方设置有数据传输接口,所述数据传输接口下方设置有空气过滤器,所述空气过滤器下方设置有所述主从设置跳线器,所述主从设置跳线器下方设置有串行接口,所述串行接口下方设置有读写芯片,所述固态硬盘壳体上方设置有电源插口,所述电源插口上方设置有工作信号指示灯。
上述结构中,将电源接入所述电源插口,数据从所述数据传输接口进入,经所述读写芯片处理后传入所述控制电路板,由所述控制电路板处理后传入所述FLASH芯片进行图像处理,然后传入所述闪存芯片与所述缓存芯片,完成数据储存。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存储效率,所述固态硬盘壳体与所述电源插口连接,所述固态硬盘PCB板与所述闪存芯片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存储效率,所述缓存芯片与所述主控芯片连接,所述FLASH芯片与所述控制电路板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存储效率,所述数据传输接口与所述固态硬盘PCB板连接,所述空气过滤器与所述主从设置跳线器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存储效率,所述串行接口与所述读写芯片连接,所述工作信号指示灯与所述控制电路板连接。
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快速随机读取,数据存取速度快,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活动部件,防震抗摔能力强,不存在机械马达,发热量低,零噪音而且体积更小,携带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计算机数据储存的新型固态硬盘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计算机数据储存的新型固态硬盘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计算机数据储存的新型固态硬盘的左视图。
1、固态硬盘壳体;2、固态硬盘PCB板;3、闪存芯片;4、缓存芯片;5、主控芯片;6、FLASH芯片;7、控制电路板;8、数据传输接口;9、空气过滤器;10、主从设置跳线器;11、串行接口;12、读写芯片;13、电源插口;14、工作信号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菊泉,未经李菊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995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