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用磁力拾音器进行音频输出的古琴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97267.4 | 申请日: | 2015-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964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乐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杨 |
主分类号: | G10H3/03 | 分类号: | G10H3/03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437 上海市虹***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磁力 拾音器 进行 音频 输出 古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乐器(古琴)弹奏、练习、录音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磁力拾音器进行音频输出的古琴。
背景技术
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有非常久远的历史,长久以来外形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目前生产的古琴主要由木质琴身、琴弦、岳山等组成。但由于其固有形状特点,共鸣腔相对其他乐器较小,在演奏时声音较弱,难以和其他乐器合奏且用麦克风进行拾音会受到周围环境和其他乐器的影响,导致在演奏中存在较多局限性。且由于目前古琴所采用的弦多为中心钢丝外部包裹呢绒的符合弦(有别于蚕丝弦),手指在弦上滑动时的噪音较大,使用麦克风拾音时,有些滑动声会影响到乐曲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磁力拾音器进行音频输出的古琴。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采用磁力拾音器进行音频输出的古琴,由龙龈1、琴弦2、琴身3、岳山4、磁力拾音器5、十三徽6、一徽7、音频输出8和音色/音量控制设备9组成,所述琴身3上方设有琴弦2、一徽7和十三徽6,两端分别设有龙龈1和岳山4;琴身1两端分别嵌有磁力拾音器5,所述两个磁力拾音器5均位于琴弦2下方,所述一个磁力拾音器5位于龙龈1和十三徽6之间,所述另一个磁力拾音器5位于一徽7和岳山4之间,两个磁力拾音器5分别通过导线连接音色/音量控制设备9,所述音色/音量控制设备9上设有音频输出接口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让古琴摆脱了自身共鸣腔小而导致的声音较弱的缺点,通过磁力切割拾音能够有效避免拾音过程中被周边乐器的影响,以及手部在琴弦上滑动所产生的噪音。并可以通过对两个位置上的拾音器音量调整来达到散音和按音音色区别的效果,给演奏者提供更多的音色调整选择。采用磁力切割拾音器的古琴在琴身的用料选材上可以不必拘泥与较为稀缺的老木,由于对共鸣腔要求的大大减弱,可以利用此技术生产没有共鸣腔的异形古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图示。
图中标号:1为龙龈,2为琴弦,3为琴身,4为岳山,5为磁力拾音器,6为十三徽,7为一徽,8为音频输出接口,9为音色/音量控制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如图所示,所述装置包括龙龈1,琴弦2,琴身3,岳山4,磁力拾音器5,十三徽6,一徽7,音频输出8和音色/音量控制设备9。在琴身3上放置2组磁力拾音器5,所述磁力拾音器5嵌于琴身2中,位于琴弦2的下方,安放位置分别为龙龈1和十三徽6之间以及一徽7和岳山4之间,确保演奏者按音时手和琴弦都不会触碰到磁力拾音器5。 两个磁力拾音器5通过琴弦2的振动切割磁力线,将金属琴弦2的振动转化为同频率的电流信号,并通过导线将信号传递到音色/音量控制设备9,演奏者可以通过对音色/音量控制设备9的调节来调整古琴的音色。进过调整后的电波信号通过音频输出接口通过导线(外接)传递给效果器、功放、调音台、有源音箱等扩音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杨,未经乐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972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字化语音存储及回放系统
- 下一篇:折叠便携式琴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