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降压运行同塔双回线路的防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96925.8 | 申请日: | 2015-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966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刘静;程登峰;张名祥;易华劼;郭婷;喻剑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G13/00 | 分类号: | H02G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张晓霞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降压 运行 塔双回 线路 防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降压运行的架空输电线路的防雷保护,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降压运行同塔双回线路的防雷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电能的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加。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同塔并架多回线路共用同一杆塔,能够使单位线路走廊下的输电容量有显著的提高,具有输电容量大、运行维护简单、节约投资成本等优点。我国输电线路工程大量采取了同塔双回的设计,已经成为输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同塔双回线路的杆塔往往比较高,与单回线路相比,更容易遭受雷击,杆塔电感和感应过电压较大,发生故障时也会严重影响系统的可靠运行,因而线路防雷成为困扰线路运行的难题。
目前,对于已经建成的降压运行的同塔双回线路,通过降低接地电阻、改变塔头结构来减小保护角来底稿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工程量浩大且施工困难;全线均安装避雷器成本较高,且安装和维护的工作量都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一种用于降压运行同塔双回线路的防雷装置,所述装置包括避雷器,在线路绝缘水平为2450kV的线路段,一回线路的上相和中相均安装所述避雷器;在线路绝缘水平大于2450kV的线路段,所述避雷器仅需要安装于一回线路的上相、中相或者下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避雷器安装方案示意图;图中1表示避雷器、2表示500kV双回线路杆塔、3表示架空地线、4表示上相、5表示中相、6表示下相、9表示塔头、10表示塔头上的避雷针;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针安装方案示意图;7表示导线、8表示避雷线、9表示塔头、10表示塔头上的避雷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对于500kV的同塔双回线路,其降压运行时的电压等级为220kV,但线路 的绝缘水平可以达到2450kV及以上,而正常220kV线路的绝缘水平范围是1200kV~1500kV,220kV降压运行线路的线路绝缘水平要高得多。为了增加线路的耐雷水平,使用避雷器进行保护,线路安装避雷器后,线路的耐雷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时雷击跳闸率也大大降低;但安装避雷器成本高,故一般只在雷电活动频繁、重要的线段上采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包括避雷器,在线路绝缘水平为2450kV的线路段,一回线路的上相和中相均安装所述避雷器;在线路绝缘水平大于2450kV的线路段,所述避雷器仅需要安装于一回线路的上相、中相或者下相。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用于降压运行同塔双回线路的防雷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避雷器,对于山区处于沿坡山顶和跨沟地形的线路,对于计算出绕击率高的杆塔,在沿坡的外边坡侧,山顶的两侧安装避雷器;在线路绝缘水平为2450kV的线路段,一回线路的上相和中相均安装所述避雷器;在线路绝缘水平大于2450kV的线路段,所述避雷器安装于一回线路的上相、中相或者下相。在线路上安装避雷器后,线路的耐雷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同时跳闸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雷害严重的线路段,所述装置还包括一个额外的避雷器,所述额外的避雷器安装在另一回线路的上相。
对于雷害比较严重的线路,为了保证该线路具有更好的耐雷水平;所述装置还包括一个额外的避雷器,所述避雷器安装在另一回线路的上相。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雷害严重的线路段,所述装置还包括一个额外的避雷针,所述额外的避雷针安装于降压运行同塔双回线路的塔头。
同样的,由于避雷针能保护大范围的线路不受雷击,所以对于雷害严重的线路段,所述装置也可增加一个避雷针,所述避雷针安装于塔头;更优的,所述避雷针安装于塔头的侧面,这样更能增加线路的耐雷水平。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避雷器或所述额外的避雷器为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由于220kV线路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伏安特性曲线更低一些,所述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参数如表所示。
表1 220kV线路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伏安特性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武汉大学,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969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强制脱扣功能的漏电保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电气工程外露线管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