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减震器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94291.2 | 申请日: | 2015-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006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甘俊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F9/54 | 分类号: | F16F9/5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梁永宏;黄玉珏 |
地址: | 51055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减震器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减震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减震器辅助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减震器是一种阻尼元件,是汽车悬架系统的重要组成元件之一,对车辆行驶的平顺性、舒适性、安全性、转向操作性和通过性起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常见的减震器在与车体装配时,通常采用将减震器的两端与车体固定,也有部分减震器在尾部设置支架体来增强固定效果,防止车体给减震器带来振动或抖动作用,但其效果不佳,常常给减震器带来损坏,影响减震器的效果,市场上的减震器大都采用减震器的一端通过吊环与车体连接,另一端与车体连接,这种两端装配连接的方式因为是在一条水平线上固定,在车体震动或抖动比较大的情况下,会对减震器带来侧向压力,会对减震器存在一定的震动或抖动,从而影响减震器本身的功能,存在较大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减震器固定装置,其能够为汽车减震器提供纵向、横向的固定,从而防止汽车减震器带来的侧向或其他方向的震动或抖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减震器固定装置,包括支架组件、储油筒、第一固定装置、支撑盘;所述支架组件套设在储油筒上,该支架组件的顶部还设有通孔;所述支撑盘的一端固定在储油筒的顶部,另一端从所述通孔伸出;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固定在支架组件的底部,该第一固定装置上设有锁紧孔。
优选的,所述支架组件包括支架和卡箍,所述支架的顶部上设有第一缺口,所述卡箍与第一缺口匹配,其卡箍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缺口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通孔设于卡箍上。
进一步优选的,汽车减震器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装置,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固定在储油筒后部的外侧壁上,所述支架还设有第二缺口,该第二固定装置与所述支架的第二缺口匹配。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装置的形状为L字型。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装置上设有螺母孔。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螺母孔的数量为2个。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装置螺接于支架组件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装置的形状为U字型。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撑盘、第一固定装置,为装配于车体内的减震器提供纵向的固定,通过第二固定装置,为减震器提供横向的固定,从而防止减震器侧向或其他方向上的震动或抖动;第二固定装置挤压第一固定装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更好的将减震器与车体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汽车减震器固定装置的右视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其中,1、卡箍;2、支架;3、储油筒;4、第一固定装置;5、锁紧孔;6、螺母孔;7、第二固定装置;8、支撑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一种汽车减震器固定装置,包括支架组件、储油筒3、第一固定装置4、支撑盘8;支架组件套设在储油筒3上,该支架组件的顶部还设有通孔;支撑盘8的一端固定在储油筒3的顶部,另一端从通孔伸出;第一固定装置4固定在支架组件的底部,该第一固定装置4上设有锁紧孔5。储油筒3是减震器的其中一个组件,这种减震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由现有技术可获知,其一般具有工作缸筒、储油筒、导向套、油封等。锁紧孔5优选设于第一固定装置4的底部,与锁紧孔5配套使用的为锁紧螺母,实现第一固定装置4的松紧状态的调节。
具体的,支架组件包括支架2和卡箍1,支架2的顶部上设有第一缺口,卡箍1与第一缺口匹配,其卡箍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缺口的两端固定连接;上述的通孔具体是设于卡箍1上。支撑盘8的一端紧贴于储油筒3顶部的外侧壁,另一端从卡箍1的通孔伸出,
本实施例的汽车减震器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装置7,该第二固定装置7固定在储油筒3后部的外侧壁上,支架2还设有第二缺口,该第二固定装置7与支架2的第二缺口匹配。第二固定装置7上设有螺母孔6,螺母孔6的位置优选设于第二固定装置7远离与第二缺口匹配的一端。与螺母孔6搭配使用的为锁紧螺母,通过锁紧螺母与螺母孔6配套使用,实现对第二固定装置7松紧状态的调节。螺母孔6的数量优选但不限于2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942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载火化炉隔振系统
- 下一篇:一种减震器用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