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泥水平衡式顶管施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94108.9 | 申请日: | 2015-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338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陈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群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028 | 分类号: | F16L1/0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6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泥水 平衡 式顶管 施工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泥水平衡式顶管施工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无论是开辟新城还是旧城改造,市政管道铺设施工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开槽施工因破坏道路、阻碍交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越来越不适合于一些特殊区域的施工需要。这就促使建设和施工单位共同研究,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的顶管施工技术来取代旧的方法。
所述泥水平衡式顶管施工系统中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施工工法是机械化顶管施工的主要方法之一,属于机械化、长距离顶进施工技术。鉴于小口径顶管施工工艺对一些管道铺设或修复的局限性,我公司在采用机械泥水平衡式顶管施工技术的过程中,对实际工程进行反复研究并且经过多年的施工实践,总结了机械泥水平衡式中型口径顶管施工工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泥水平衡式顶管施工系统,用以顶管施工的管道工程。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泥水平衡式顶管施工系统,其包括沉井设备安装模块、测量施工模块、工作井施工模块、地面设备安装模块、注浆模块、排泥模块、测量及纠偏模块和接口处理模块。
所述沉井设备安装模块、测量施工模块、工作井施工模块、地面设备安装模块、注浆模块、排泥模块、测量及纠偏模块和接口处理模块分别依次相连接;
所述沉井设备安装模块包括导轨安装单元、后背墙安装单元、后座千斤顶安装单元、洞口止水安装单元和机头安装单元;
所述测量施工模块包括测量放样单元、放样复核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的泥水平衡式顶管施工系统中,所述工作井施工模块包括基坑测量放样单元、基坑开挖单元、垫层施工单元、钢筋加工及绑扎单元、模板安装单元、浇筑砼单元、养护及拆模单元、沉井下沉单元、沉井封底施工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的泥水平衡式顶管施工系统中,所述基坑测量放样单元、基坑开挖单元、垫层施工单元、钢筋加工及绑扎单元、模板安装单元、浇筑砼单元、养护及拆模单元、沉井下沉单元和沉井封底施工单元分别依次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系统施工时所需的总顶进力较小,尤其在黏性土层中的长距离顶进,并且可长距离输送泥土,顶进过程中不间断,施工快,工期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泥水平衡式顶管施工系统,其包括沉井设备安装模块、测量施工模块、工作井施工模块、地面设备安装模块、注浆模块、排泥模块、测量及纠偏模块和接口处理模块。
所述注浆模块,触变泥浆减阻是长距离顶管施工经常采用的减阻方式,能有效减小阻力,最大限度地加长顶距。在机头尾部设有触变泥浆注浆孔,每节钢筋混凝土管设注浆孔,顶进时随时注浆。
所述排泥模块,泥水平衡式顶管的出土采用全自动的泥水输送方式,被挖掘的土通过在机舱内的搅拌和泥水形成泥浆,然后由泥浆泵抽出,高速排泥出土。
所述测量及纠偏模块,初始顶进时每300mm测量一次,并做记录。正常顶进时在工作井可随时用全站仪测量,每顶进0.5m做一次记录。遇有纠偏时每300mm做一次记录。测量记录上分别绘制高程、中心曲线图,随时掌握机头顶进趋势。
顶进过程中的纠偏是顶管作业质量好坏的关键,若操作不当,可能造成顶力骤升、管接口破损,严重时可能造成管道无法顶进,引发严重的安全、质量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尤其是在砂层中顶进,管道极易因为泥水过度冲刷造成顶管机机头下沉,因此,对于顶进过程的纠偏显得尤为重要。
在机头和机头连接工具管出洞前,即使发生中线和高程偏差,也尽可能不要纠偏,因为此时纠偏,机头连接管尚位于导轨上,起不到纠偏效果;机头连接管出洞后,若高程中线在±2cm以内时,可不纠偏,当高程或中线超出标准值2cm以上时,根据监视器内的光点位置变化趋势进行纠偏,必须有一个提前量,纠偏遵循“先纠高程,后纠中线,小角度连续纠偏”的原则,纠偏油缸的伸出量一次不得太大(以不超过2cm为宜);当光点位置有反向移动趋势或移动速度放缓时,可将纠偏油缸缩回,停止纠偏,纠偏时还应观察监视器内仰俯角和旋转角变化,作为参考数值,仰俯角和旋转角最大偏差不得超过原始值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群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群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941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