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蒸汽循环加热蒸箱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193409.X | 申请日: | 2015-04-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406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 发明(设计)人: | 潘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光辉 |
| 主分类号: | A23L1/01 | 分类号: | A23L1/01;A47J27/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张海英;范坤坤 |
| 地址: | 5106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蒸汽 循环 加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汽循环加热蒸箱。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蒸箱蒸制食品或物料时,产生的蒸汽通过排汽管直接排到室外,浪费大量的能源,造成蒸煮时间加长、蒸汽有效利用率下降,能耗高。另外,普通蒸箱的蒸汽室底部空间兼做蒸汽发生室,水面面积大,存水多,加热时间长,剩余水多,同样浪费能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汽循环加热蒸箱,其结构简单,能够回收利用蒸箱内的蒸汽,降低能源消耗。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汽循环加热蒸箱,其能有效防止蒸箱内的蒸汽被排放到蒸箱外部,影响外部环境和操作者的操作安全。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蒸汽循环加热蒸箱,包括具有食物入口和食物出口的箱体本体,所述箱体本体为密封型箱体结构,所述箱体本体的顶部设置蒸汽管道,所述蒸汽管道的一端与外部蒸汽发生装置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箱体本体并延伸至所述箱体本体的底部,位于所述箱体本体的底部和/或侧部的所述蒸汽管道上开设蒸汽出口;
在所述箱体本体上设置蒸汽循环加热组件,所述蒸汽循环加热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顶部的第一循环风管和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内的第二循环风管,所述第一循环风管和所述第二循环风管呈连通设置,所述第一循环风管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循环风管包括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通过风机与开设在箱体本体顶部的风机抽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邻近所述蒸汽出口的位置,所述第一循环风管的内壁沿蒸汽流向依次设置若干用于再次加热蒸汽的发热丝。
通过将蒸汽出口和第二出风口均设置在箱体本体的底部,并将风机抽风口设置在箱体本体的顶部,可以加强蒸汽在箱体本体内的循环,同时由于蒸汽的密度小,风机在抽风过程中,能源消耗比较少。
进一步的,所述食物入口和所述食物出口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两侧,所述箱体本体对应所述食物入口设置有封闭所述食物入口的第一门体,所述箱体本体对应所述食物出口设置有封闭所述食物出口的第二门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门体与所述箱体本体结合的位置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第二门体与所述箱体本体结合的位置设置有密封圈。
作为蒸汽循环加热蒸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循环风管的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风机之间设置排气三通管,所述排气三通管包括与所述风机连通的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循环风管的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的第二连通口以及与外部连通的第三连通口,所述排气三通管上设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三连通口与外部连通或断开的第一排气阀门。
作为蒸汽循环加热蒸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设置用于连通或断开两者的第二排气阀门。
作为蒸汽循环加热蒸箱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第二循环风管的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置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发热丝通信连接。
通过在第二出风口设置温度传感器,可以根据第二出风口排出到箱体本体内部的蒸汽的温度对发热丝的发热功率进行调整,以保证循环进入到箱体本体内的蒸汽的温度能符合蒸煮要求。
作为蒸汽循环加热蒸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箱体本体上设置两个所述蒸汽管道,两个所述蒸汽管道远离所述箱体本体的底部的一端通过一个连通管与外部蒸汽发生装置连通,所述连通管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顶部。
优选的,所述连通管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顶部中心位置,两个所述蒸汽管道沿所述连通管对称设置。
作为蒸汽循环加热蒸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箱体本体上沿所述连通管对称设置两个所述蒸汽循环加热组件。
作为蒸汽循环加热蒸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箱体本体至少具有呈间隔设置的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与所述外层之间设置保温层。
通过设置保温层,可以降低蒸箱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箱体本体散发到外部空气的热能,尽可能的缩短蒸煮时间和降低蒸煮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优选的,所述内层与所述外层均采用不锈钢制成。
优选的,所述保温层为玻璃保温棉、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聚苯保温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光辉,未经潘光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9340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