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载货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93060.X | 申请日: | 2015-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270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覃祯员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54 | 分类号: | B60R19/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112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载货 汽车 下部 防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载货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汽车静止或行驶中的安全,保护车辆免受碰撞损坏,在汽车的前部设置保险杠,汽车尾部设置后防护装置。现有的车辆中,3800mm轴距及其以下车型采用的后防护装置均采用普通Q235热板制作,后护栏采用的横截面为矩形的管结构,该结构的后护栏强度较低,安全系数低,并且整个装置重量较大,不利于实现整车轻量化。并且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遇见路面凸起障碍物的情况下,车辆后下部防护装置有可能接触到路面上的凸起障碍物,影响车辆的通过性。
基于以上问题有必要针对该问题设计一款比较实用的载货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存在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载货汽车后下部防护装装置,具有良好缓冲吸能性、阻挡性能和车辆通过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载货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包括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架纵梁后端部安装有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包括横梁,所述横梁通过垂向支架与车架纵梁后端部铰接,垂向支架靠向车架纵梁端面与车架纵梁后端部之间设置有弹簧,在横梁下端固定安装有胶块。本技术方案的优点是后下部防护装置是通过铰接和拉力弹簧固定在车架纵梁上,并通过限位销和停止块限制其侧向及纵向移动,在车辆通过路面凸起障碍物时,横梁上的胶块碰到凸起障碍物,防护装置受到向后的力使其自动绕旋转轴向后旋转,使得车辆顺利通过障碍物。当通过障碍物后,其上的拉力弹簧将其拉回到原始状态。横梁下部的胶块避免了横梁与路面凸起物之间的硬接触而导致划伤损坏
进一步,在所述横梁下端与车架纵梁之间设置有纵向斜支撑,所述纵向斜支撑包括有支撑块以及与支撑块连接的向下斜并与横梁下端固定连接的斜支撑块,在所述支撑块上设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与车架纵梁下端安装的定位销相配合。本技术方案的优点是通过设置支撑块和斜支撑加强了横梁与车架之间的连接,提高了横梁的纵向强度,同时在不同重叠率追尾碰撞中起到限制装置侧向移动的作用。
进一步,在所述车架纵梁下端及支撑块前端固定设置有停止块。本技术方案的优点是防止在不同重叠率追尾碰撞中起到限制装置前向移动。
进一步,在纵向斜支撑与横梁连接处的外侧设置有侧向斜支撑连接处,所述侧向斜支撑一端与横梁上的侧向斜支撑连接处连接,另一端与斜支撑块固定连接。本技术方案的优点是加强了横梁与斜支撑梁之间的连接,提供横梁两侧的强度。
进一步,在垂向支架上端设置有连接块与车架纵梁铰接,在所述垂向支架上端的连接块上设置有销轴,所述销轴与车架纵梁上的孔进行配合形成铰接,该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实用。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在载货汽车尾部车架上,提高了载货汽车追尾碰撞货车的碰撞安全性,该装置缓冲吸能性和阻挡性能好,可以有效缓冲载货汽车的追尾碰撞冲击,对追尾车辆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此外该装置可以确保车辆具有良好的通过性,解决了以往固定式后下部防护装置影响车辆通过性的问题。整个装置重量轻,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成本低廉,适宜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后下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后下部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一种载货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包括汽车车架纵梁10,在所述汽车车架纵梁10后端部安装有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包括横梁1,所述横梁通过垂向支架2与车架纵梁10端部连接,垂向支架2上端设置有连接块14与车架纵梁铰接,连接块下端、垂向支架靠车架纵梁端面与车架纵梁之间固定设置有弹簧6,所述弹簧一端固定在垂向支架端面,另一端固定在车架纵梁端面上;在横梁下端固定安装有胶块9。本技术方案的优点是通过在防护装置上设置旋转铰链、弹簧以及胶块,可以在车辆通过路面凸起11的情况下,后下部防护装置横梁在碰到障碍物后,由于受到向后的推力,装置绕旋转轴向后旋转使车辆顺利通过障碍物,横梁向后移动,避免了横梁与路面凸起之间的硬接触,减缓了路面与横梁之间的碰撞,有利于车辆通过性;通过凸起路面后,弹簧的回弹作用,使横梁恢复到原始状态;同时横梁下端的胶块避免了横梁与路面凸起物之间的硬接触而导致划伤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9306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非公路矿用车冷却包前端面的防虫网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的汽车防撞吸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