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变径扁管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80175.5 | 申请日: | 2015-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657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陈苏红;景小平;杨新鹏;陈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0 | 分类号: | F25B39/00;F28F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7 | 代理人: | 薛波 |
地址: | 40112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通道 换热器 变径扁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交换散热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变径扁管。
背景技术
理论上,当不存在外界的热传递时,同一截面的不同流体通道同一时间内的散热量是一致的;事实上,由于外界流体的存在,同一截面的不同流道同一时间内的散热量是不一致的。当低温流体从扁管一侧流向另一侧时,由于低温流体吸热而升温,同时扁管内的高温流体由于散热而降温。同一截面上,由于低温流体与扁管接触瞬间,低温流体温度最低,扁管内的流体温度最高,因此二者的温差是最大的,此刻的换热量是最大的。随着低温流体沿截面方向的流动,温度升高,温差也变小,换热量减小。因此,目前的流体通道宽度相同的扁管不符合流体换热量的变化规律。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变径扁管,该装置具有换热效率更高的特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变径扁管,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上水管、下水管、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和外翅片,第一集流管通过若干块变径扁管与第二集流管连通,外翅片固定连接在相邻的两块变径扁管之间;所述的变径扁管为中空的条形板,变径扁管内平行设置有若干流体通道,流体通道的横截面积依次由大变小。
进一步地,流体通道设置有内齿。
进一步地,流体通道由变节距内翅片固定连接在中空的条形板内形成。
优选的,第一集流管中固定连接有隔断板,隔断板将第一集流管分为上水段和下水段,上水管与上水段导通,下水管与下水段导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变径扁管内的流体通道的横截面积沿扁管外部的低温流体流动方向由大变小,符合流体换热量的变化规律,则相同时间内,微通道换热器为流体通道内的流体带走的热量更多,换热效率更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变径扁管的剖视图,该流体通道的横截面为矩形。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变径扁管的剖视图,该流体通道内设置有内齿。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变径扁管的剖视图,该流体通道由变节距内翅片固定连接在中空的条形板内形成。
附图中:
1—上水管;2—下水管;3—第一集流管;31—上水段;32—下水段;4—第二集流管;5—外翅片;6—隔断板;7—变径扁管;8—流体通道;81—内齿;9—变节距内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变径扁管,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上水管1、下水管2、第一集流管3、第二集流管4和外翅片5,第一集流管3通过若干块变径扁管7与第二集流管4连通,外翅片5固定连接在相邻的两块变径扁管7之间。变径扁管7为中空的条形板,变径扁管7内平行设置有若干流体通道8,流体通道8的横截面积依次由大变小。流体通道8横截面积较大的一侧全部设置在微通道换热器的迎风面,形成流体通道8的横截面积沿扁管外部的低温流体流动方向由大变小,符合流体换热量的变化规律,则相同时间内,微通道换热器为流体通道内流体带走的热量更多,换热效率增大。
如附图3所示,流体通道8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如附图4所示,流体通道8内设置有内齿81。如附图5所示,流体通道8也可由变节距内翅片9固定连接在中空的条形板内形成。
如附图1所示,第一集流管3中固定连接有隔断板6,隔断板6将第一集流管3分为上水段31和下水段32,上水管1与上水段31导通,下水管2与下水段32导通。制冷剂从上水管1进入第一集流管3的上水段31,再进入上半部分变径扁管7,与变径扁管7外部的低温流体热交换后,然后流向第二集流管4,第二集流管4中的制冷剂继续流向下半部分的变径扁管7,最后从与下水段32的连通的下水管2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801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