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静叶、具备该静叶的燃气轮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79926.1 | 申请日: | 2015-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210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冈岛芳史;桑原正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D9/02 | 分类号: | F01D9/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洪秀川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叶 具备 燃气轮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静叶、具备该静叶的燃气轮机。本申请要求2014年6月30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4-134418号的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燃气轮机具备:压缩大气而生成压缩空气的压缩机、在该压缩空气中使燃料燃烧而生成燃烧气体的燃烧器、及利用燃烧气体驱动的涡轮机。涡轮机具有:以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涡轮机转子、在轴线延伸的轴线方向上排列的多个静叶段、以可旋转的方式覆盖涡轮机转子的涡轮机车室。涡轮机转子具有:以轴线为中心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转子轴以及在该转子轴上固定的多个动叶段。多个动叶段都具备以轴线为中心而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动叶。在多个动叶段的上游侧,配置有多个静叶段之中的任一静叶段。多个静叶段都具备以轴线为中心而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静叶。
作为静叶,例如存在以下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该静叶具备:在相对于轴线的径向延伸的叶体、在叶体的径向外侧形成的外侧护圈、在叶体的径向内侧形成的内侧护圈、从内侧护圈向径向内侧突出且沿周向延伸的支承轨道(或保持器)。
在支承轨道上形成有沿轴线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形成该贯通孔的目的在于,以支承轨道为基准,将轴线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空气导向下游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835382号公报
内侧护圈的径向外侧的面、即与外侧护圈对置的面是与燃烧气体相接的面。因此,为了保护内侧护圈不受高温的燃烧气体影响,需要用空气等冷却介质冷却该内侧护圈。因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内侧护圈上形成有供空气通过的冷却空气流路,在支承轨道上形成有贯通孔。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静叶中,内侧护圈之中的设有保持器的部分的刚性比其他的部分高。因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静叶中,在内侧护圈之中的设有保持器的部分产生高的热应力。因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静叶中,难以提高耐久性。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热应力并提高耐久性的技术。
作为用来达成所述目的的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方式的静叶,
其相对于以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涡轮机转子的动叶,被配置于所述轴线所延伸的轴线方向上的上游侧,其中,
所述静叶具备:
在相对于所述轴线的径向上延伸的叶体;
外侧护圈,其形成在所述叶体的径向外侧;
内侧护圈,其形成在所述叶体的径向内侧,在所述内侧护圈与所述外侧护圈之间形成供燃烧气体流通的燃烧气体流路;以及
保持器,其在所述内侧护圈的、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所述上游侧的缘部与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缘部之间的位置上,从所述内侧护圈向所述径向内侧突出且在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延伸,
在所述保持器上形成有在所述轴线方向上贯通且划分出供空气流通的空间的开口,
所述开口的所述周向的宽度,比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存在有所述保持器的位置处的所述叶体的径向内侧端上的所述叶体的所述周向的宽度宽。
在该静叶中,保持器的开口面积比专利文献1记载的静叶中的支承轨道(或保持器)的开口面积大。因此,该静叶的保持器的刚性低于专利文献1记载的静叶的支承轨道(或保持器)。另外,在该静叶中,保持器的开口的周向上的宽度,比在轴线方向上存在有保持器的位置处的叶体的径向内侧端上的叶体的周向的宽度宽。因此,可以避免在内侧护圈内设有保持器的位置与在内侧护圈内设有叶体的位置在周向上重合的情况。因此,在该静叶中,内侧护圈周边的刚性低于专利文献1记载的静叶。因此,在该静叶中,能够抑制在内侧护圈产生的热应力。
在此,在所述静叶中,也可以是,
所述内侧护圈具有:在所述轴线方向以及所述周向上展开并且所述径向外侧的面与所述燃烧气体相接的内侧护圈主体;以及沿着所述内侧护圈主体的外周缘而从所述内侧护圈主体向所述径向内侧突出的周壁,
在所述内侧护圈上,由所述内侧护圈主体和所述周壁形成朝向所述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
所述静叶具备碰撞板,该碰撞板将所述凹部内分隔为所述径向内侧的区域和所述径向外侧的区域即内侧腔,且该碰撞板形成有多个空气孔,
所述开口的所述径向内侧的缘部位于比所述碰撞板的所述径向内侧的面更靠所述径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开口的所述径向外侧的缘部位于比所述碰撞板的所述径向外侧的面更靠所述径向外侧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未经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799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