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抽油机光杆专用打捞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75942.3 | 申请日: | 2015-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763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何国林;张轩铭;张建奎;周会清;徐文君;袁赫遥;赵雅芸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国林;张轩铭;张建奎;袁赫遥;赵雅芸 |
主分类号: | E21B31/18 | 分类号: | E21B3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6202 甘肃省酒***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抽油机 光杆 专用 打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抽油机光杆专用打捞器,具体说是一种具有移动调节、助推锁定效果的抽油机光杆专用打捞器。
背景技术
在石油工程进行井下落物打捞的时候,一般都是采用反勾进行打捞,能够有效的穿刺进入打捞物内部形成固定,但是这种装置对硬质杆的打捞却没有什么效果。
在现有的打捞技术中,有一种利用弹子和斜面的相互错位咬合来实现光杆的打捞,但是其中弹子的起落完全依靠自身的重量来实现,容易出现咬合不及时、无法下落等状况,无法固定住光杆,还有一种改进是在每个弹子连接一个弹簧来实现下落操作,但是弹簧的连接使得在固定住光杆的时候,在弹子上有弹簧施加的一个拉力,容易使得打捞物在上移的过程中碰撞而连接失败掉落,成功率没有得到完全的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抽油机光杆专用打捞器。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方法是:一种抽油机光杆专用打捞器,包括上圆柱接头、连接丝扣、支撑挡板、通孔、圆柱推杆、连接圆管、压缩弹簧、打捞支撑管、上封盖、圆形穿孔、导向斜槽、移动弹子、连接底座、导向槽口、打捞光杆;所述的上圆柱接头的外圈端面和连接圆管内孔上侧环面通过配合螺纹旋转连接,所述的连接丝扣位于上圆柱接头的上端面中心位置,和上连接杆旋转连接,所述的支撑挡板的上端面固定连接在上圆柱接头的下端面,中心对称,所述的通孔分别位于支撑挡板以及上封盖的端面中心位置,所述的圆柱推杆的上端垂直固定连接在支撑挡板的下端面上,以端面中心为基准圆形阵列排列,下端和圆形穿孔接触连接,所述的压缩弹簧位于连接圆管内,上端面和支撑挡板的下端面接触连接,下端面和上封盖的上端面接触连接,所述的打捞支撑管位于连接圆管内,处在压缩弹簧的下侧,外圈环面和连接圆管的内环面接触连接,所述的上封盖的下端面和打捞支撑管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的圆形穿孔位于上封盖的端面上,位置和圆柱推杆下端面的中心对正排列,所述的导向斜槽位于打捞支撑管的内环面上段位置,最上端和圆形穿孔对应连接,所述的移动弹子和导向斜槽配合滑动连接,和打捞光杆的环面接触限位连接,所述的连接底座通过外圈螺纹和连接圆管的下端内环面旋转固定连接,所述的导向槽口位于连接底座的下端面中心位置,所述的打捞光杆穿过连接底座以及打捞支撑管的中间圆孔,上端面和上封盖的下端面接触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通孔直径小于打捞光杆的直径。
作为优选,所述的圆柱推杆的直径和移动弹子的直径一致,长度大于所在伸缩腔的最大高度。
作为优选,所述的圆形穿孔组成圆的最小直径和光杆的直径一致。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简单,制作安装方便,通过将打捞固定装置在内部的上下移动以及上侧固定顶杆的配合使用,使得移动弹子能够被施加的外力作用,快速同步将光杆单向锁定抓牢,使得打捞成功率提升实现一次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圆柱接头、2-连接丝扣、3-支撑挡板、4-通孔、5-圆柱推杆、6-连接圆管、7-压缩弹簧、8-打捞支撑管、9-上封盖、10-圆形穿孔、11-导向斜槽、12-移动弹子、13-连接底座、14-导向槽口、15-打捞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抽油机光杆专用打捞器,包括上圆柱接头1、连接丝扣2、支撑挡板3、通孔4、圆柱推杆5、连接圆管6、压缩弹簧7、打捞支撑管8、上封盖9、圆形穿孔10、导向斜槽11、移动弹子12、连接底座13、导向槽口14、打捞光杆15。
上圆柱接头1的外圈端面和连接圆管6内孔上侧环面通过配合螺纹旋转连接,为了使得整个装置的外圈表面没有凸起,上圆柱接头1的最外圈直径和连接圆管6的外圈直径一致。
连接丝扣2位于上圆柱接头1的上端面中心位置,和上连接杆旋转连接,支撑挡板3的上端面固定连接在上圆柱接头1的下端面,中心对称,通孔4分别位于支撑挡板3以及上封盖9的端面中心位置,在此处设定通孔4主要是为了使得上下能够连接,避免上下压力差异过大或者内部压力排解不出,导致下侧移动装置为内腔积压限制,无法上移,由于下侧上封盖9的下端面需要和打捞光杆21接触,所以通孔4直径小于打捞光杆15的直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国林;张轩铭;张建奎;袁赫遥;赵雅芸,未经何国林;张轩铭;张建奎;袁赫遥;赵雅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759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