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半潜式海洋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73730.1 | 申请日: | 2015-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275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利华;李磊;张工;李峰;韩荣贵;肖元;时磊;崔娜;贺昌海;滕瑶;李仁锋;王军;刘富祥;傅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巴索技术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35/44 | 分类号: | B63B35/4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隆天联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32 | 代理人: | 刘抗美;王苗 |
地址: | 264670 山东省烟***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潜式 海洋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浮动式海上结构物,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半潜式海洋平台。
背景技术
半潜式海洋平台的结构一般包括下浮体、竖直设置于下浮体上的立柱和由立柱支撑的主船体。现有技术的常规结构中,立柱一般直接焊接于下浮体上,立柱的纵向外板与下浮体的纵向外板对齐,立柱的横向外板与下浮体的上甲板(浮体甲板)的连接处增加肘板。这种连接方式中,立柱与下浮体的连接处容易产生严重的应力集中现象,严重时导致立柱与下浮体连接处的疲劳损坏,影响半潜式海洋平台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潜式海洋平台,解决现有技术的半潜式海洋平台中立柱与下浮体连接处应力集中容易造成疲劳损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半潜式海洋平台,包括下浮体和竖直设置于所述下浮体上的立柱,所述立柱下端的宽度小于其所在区域处下浮体的宽度,且立柱的外板均从所述下浮体的浮体甲板处伸入至下浮体内部。
优选地,所述下浮体内在对应于所述立柱安装处设有独立舱室,该独立舱室的舱壁板与所述立柱的外板形成一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下浮体包括中间段和分别连接在中间段纵向两端的两个艏艉段,所述艏艉段在纵向上为由中部至两端宽度渐缩的结构;所述立柱安装于所述艏艉段的中部区域处。
优选地,所述下浮体为相对于自身纵向轴线对称的结构,所述立柱的轴线与所述下浮体的纵向轴线垂直相交。
优选地,所述立柱横截面为带圆角的矩形,立柱的宽度与所述下浮体的最大宽度的比例为0.65-0.75。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立柱与下浮体采用非对齐式的连接,立柱下端伸入下浮体内部。通过这种连接方式,形成更为完整及合理的船体结构形式,使得作为平台船体结构重要节点的立柱与下浮体连接处无应力集中显现,疲劳损坏问题也相应比较容易得以解决,提高了平台在恶劣的天气及海况条件下采油作业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半潜式海洋平台优选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A-A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下浮体;101、浮体甲板;102、浮体船底板;103、侧板;11、艏艉段;12、中间段;14、舱室;141、舱壁板;2、立柱;201、纵向外板;202、横向外板;21、圆角;4、横撑。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适合在中深水海域作业的半潜式海洋平台,该海洋平台可作为钻井平台进行油气开采作业,这类平台工作水深在80米-1500米左右,可变载荷在5000-6000吨左右。较优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半潜式海洋平台作业时允许海水温度范围为0-32摄氏度,作业是允许环境空气温度范围为负7-正35摄氏度,可在英国北海等海域作业。
如无特别说明,下文中涉及的“纵向”均以半潜式海洋平台的长度方向为参照,对应地,平台纵向的两端分别称为艏部和艉部;“横向”均以平台的宽度方向为参照,对应地,平台横向的两侧分别称为左舷和右舷。
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半潜式海洋平台主要包括两个下浮体1,竖直设置于下浮体1上的四个立柱2,以及支撑于立柱2上的主船体。其中,立柱2下端的宽度W2小于其所在区域处下浮体1的宽度,且立柱2的外板伸入至下浮体1内部。主船体的结构形式及布置方式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做限定,图1和图2中也省略了主船体的表达。
具体地,下浮体1沿纵向延伸,两个下浮体1对称地分列于左舷和右舷,两下浮体1平行间隔布置。四个立柱2的下端分别设置在两个下浮体1的艏部和艉部,位于左舷和右舷的相对的两立柱2之间还连接有横撑4。必要时,还可以在下浮体1的舯部设置立柱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巴索技术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巴索技术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737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海洋智能应急救援终端
- 下一篇:水中稳定震源阵列子阵列间距相对位置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