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密封垫片气密性检测的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73137.7 | 申请日: | 2015-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561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马琼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俊马密封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20 | 分类号: | G01M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密封 垫片 气密性 检测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密封制品的测试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密封垫片气密性检测的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密封垫片是一种放置在管道、容器装置、或组合配件的接头平面中防止介质渗透的密封体,目的是阻隔管道或装置内的介质向外泄漏。按国家密封垫片测试标准,密封垫片在出厂前需要进行泄漏率测试,包括油密封测试和气密封测试。目前,行业中采用的气密封测试技术相对成熟,气密封测试仪型式种类较多,但是,市面上使用的气密封测试仪功能较单一,具有多种测试功能的复合测试仪普遍售价较高,结构复杂,需专业人员维护保养。对一般的中小企业而言,购置一台专业的复合型气密性测试仪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此,有必要开发一种适合中小企业,制作成本低、可模拟多种工况环境的气密性测试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基于上述背景技术现状,提出了一种制作成本低、可模拟多种工况环境的气密性检测测试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实现:一种用于密封垫片气密性检测的测试装置,包括气体发生装置(1)、气体加压装置(2),还包括测试装置主体,所述测试装置主体包括底座(3),底座(3)上设置有导柱(4),导柱(4)中部设有滑板(5),导柱(4)末端处设有固定板(8),其中:所述滑板(5)下端固定在伸缩缸(13)上,所述伸缩缸(13)固定于底座(3)中心处,底座(3)一侧设有伸缩缸驱动装置(12),所述滑板(5)上端连接有下工作板(6);所述固定板(8)上端设置有气体检漏仪(9),固定板(8)下端联接有上工作板(7),所述的上工作板(7)与下工作板(6)内分别设置有检漏用的气道(15),气道(15)与气体检漏仪(9)连通,试验时,上工作板(7)内的凹槽部与下工作板(6)内的凸沿部配合形成密闭空腔。
进一步地,为拓宽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范围,所述的气体发生装置(1)为氮气发生装置或氦气发生装置。
进一步地,为使置于上工作板(7)与下工作板(6)之间的密封垫片(14)受力均匀,所述固定板(8)与上工作板(7)之间设置了载荷分布板(11)。
进一步地,为模拟密封垫片(14)所处的工作温度,在所述的上工作板(7)与下工作板(6)内均内置了加热电阻丝与热电偶,为此,还分别设置了相应的上电控装置(70)和下电控装置(60)。上电控装置(70)、下电控装置(60)均设置有加热驱动模块、温度监测模块以及数显模块,加热驱动模块用于驱动加热电阻丝加热,温度监测模块用于监测热电偶的温度并最终通过数显模块将温度数字显示在电控装置面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缸(13)为油缸或气缸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缸驱动装置(12)为手动加压泵。
进一步地,为使测量的数据准确,防止因气体泄漏造成数据错误,在所述的下工作板(6)凸沿部设置有多道耐高温密封圈(61)。
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操纵电控装置可在连续的温度区间段对上下工作板加热,模拟密封垫片受到的工况环境温度;通过手动加压泵,可以模拟密封垫片所受到的法兰面压力;测试时,可以在一定的工况温度、一定的界面压力条件下,测试密封垫片在一定的介质压力条件下所发生的泄漏率,当有泄漏发生时,气体检漏仪立即会发出红灯报警信号并指示出泄漏量的大小;本装置经现场半年多的试验,测量结果可完全与专业的复合气密性型测试仪相媲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可在各大中小型密封垫片制造厂家推广应用,具有普遍的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下工作板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俊马密封制品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俊马密封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731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