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燃气泄漏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65191.7 | 申请日: | 2015-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373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军;段洪强;陈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依相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21/16 | 分类号: | G08B2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612 上海市松江区漕河泾开***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气 泄漏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双燃料汽车的车用燃气泄漏传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气泄漏报警器普遍使用在家庭和工业上,极少有一些泄漏传感器使用在汽车上的,但基本都是从工业上演变而来体积大不宜在汽车上安装。
现市面上的泄漏传感基本都是由传感器、控制器、高压电磁阀组成,这套系统是独立于燃气ECU、燃气系统而存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旨在出现燃气泄漏时给予驾乘人员以提示的车用燃气泄漏传感器,其体积较小,适宜汽车使用,并且该车用燃气泄漏传感器不独立于燃气ECU、燃气系统而存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车用燃气泄漏传感器,其包括:
具有上、下腔体的圆形外壳(1),其下部设置有通向下腔体的横向通气口(3),所述上、下腔体之间的间隔部分设置有将气流引向上腔体的纵向通气孔(4),所述横向通气口、下腔体、纵向通气孔、上腔体共同构成天燃气感应输入通道;
安装于上腔体中且用于探测来自纵向通气孔中气流是否存在燃气的探测器(5),其通过安装板(6)固定于上腔体,所述探测器的信号输出端接于汽车MCU控制器;
其中,所述圆形外壳的上部具有带固定孔(7)的侧凸出结构。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圆形外壳的底部可拆卸地安装有底盖(2)。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纵向通气孔(4)在上、下腔体之间的间隔部分设置有若干个。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横向通气口采用对称结构分布于 圆形外壳的下部。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汽车MCU控制器接有当其切断气源转入用汽油模式时发出示警的声光报警装置。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圆形外壳一体注塑成型。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探测器的电源由汽车MCU提供,且内部设置有可将6v-18v电压稳定输出的电压调节模块。
传感器感应口采用横向通气口加纵向通气口方式,将空气引入感应天燃气探测器腔内感知天燃气含量,这种结构相比传统方式将敏感器件直接放置在通气罩内,可以有效地避免雨水飞溅到传感器内损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传感器外形接近汽车通用传感器,体积小在汽车上安装更方便可靠。
2)本发明传感器与ECU以通讯方式进行数据实时传输,传感器与ECU有效的融为了一体,省去了传统的外置控制器等配件,不但节约成本而且安全可靠。
3)当发生泄漏时本发明通过出传感器将数据传输给ECU,让ECU切断高压气源转入用汽油模式发出声光报警,整个过程平顺安全不会导致发动机熄火。现市面上的泄漏报警器和ECU完全独立,当发生泄漏时报警器单方面切断高压气源,此刻燃气ECU并不知管路内的气体会急剧耗尽,此时ECU感知到开始转入用油模式,但会由于转换过程中燃料不足造成发动机熄火,给驾乘人员带来安全隐患。
4)感应口采用横向和纵向通气方式有效的防止了雨水的溅入保护了器件延长了传感器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车用燃气泄漏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车用燃气泄漏传感器,其包括:具有上、下腔体的圆形外壳1, 该圆形外壳大体上呈圆柱体状,圆形外壳下部设置有通向下腔体的横向通气口3,所述横向通气口采用对称结构分布于圆形外壳的下部。所述上、下腔体之间的间隔部分设置有将气流引向上腔体的纵向通气孔4,所述横向通气口、下腔体、纵向通气孔、上腔体共同构成天燃气感应输入通道,该间隔部分与圆形外壳呈一体结构。所述纵向通气孔4在上、下腔体之间的间隔部分设置有若干个,以点状布置的纵向通气孔能够有效的将空气导向设置探测部件的腔体中,而且这种不直接将空气引入的结构旨在避免水溅入探测部件而致其发生损坏。
在该圆形外壳中,安装于上腔体中且用于探测来自纵向通气孔中气流是否存在燃气的探测器5,其通过安装板6固定于上腔体,该安装板的上部则作为线路引出腔体,下部则作为探测器的收纳腔,所述探测器的信号输出端接于汽车MCU控制器,从而实现探测部分与整车的控制部分形成一体化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依相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依相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651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