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密肋楼板组装式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56864.2 | 申请日: | 2015-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903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刘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生态屋建筑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36 | 分类号: | E04B5/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张海英;林波 |
地址: | 21532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楼板 组装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房屋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密肋楼板的组装式模具。
背景技术
近十几年来,混凝土密肋梁楼盖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楼盖形式具有楼盖结构高度低、楼盖自重轻、混凝土现浇量与钢筋用量少、施工工期快、适合用于大跨度结构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大型商场、展览馆、文体馆、仓储式建筑、图书馆、地下结构、教学楼、写字楼等多高层商业与公共建筑,尤其普遍应用在有大空间、大跨度、高净空要求的结构类型。
密肋梁楼盖主要由混凝土和嵌入混凝土内的钢筋和网架构成,钢筋和网架作为密肋楼板的骨架,其稳固程度和刚度决定了密肋楼板的刚度。钢筋和网架相互搭接固定为一体支架,其固定装置对于该一体支架至关重要。现有的支架固定装置为一个固定主体以及一组与固定主体连接的连接板,一般为一个固定处多个支架固定装置一起使用,由于多个固定装置独立,使得支架松散,刚度和稳定性不好,进而造成成型的密肋梁楼盖的刚度和稳固性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密肋楼板的支架固定装置能够将钢筋和平面网架固结且能够将支架固定在底模上,结构简单、稳固性强。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密肋楼板组装式模具,包括底模和设置在底模上的支架,所述底模具有网格结构,所述支架为钢筋桁架结构,所述钢筋桁架结构包括平面网架和交叉穿设在平面网架上的钢筋,还包含有支架固定装置,所述支架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底模上的螺杆和固定连接件,所述固定连接件包含拱形主体和设置于拱形主体开口端且对称设置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加工有用于连接螺杆的通孔,所述拱形主体轴向阵列设置有不少于两组的连接板,在所述拱形主体侧壁上且位于连接板之间开设有横向轴孔;所述拱形主体用于安装钢筋,横向轴孔用于安装平面网架的腹杆。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底模包括第一脱承板和卡接于第一脱承板两侧的第二脱承板,所述第二脱承板在第一脱承板轴向阵列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脱承板和第二脱承板横纵交错成网格结构且形成有多个底模空腔,所述第一脱承板加工有用于连接螺杆的安装孔。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钢筋包含有上位钢筋和下位钢筋,在所述上位钢筋和下位钢筋与平面网架交错处均设置有固定连接件,上下所述固定连接件相对而设。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安装孔上通过螺栓连接有连接螺母,所述连接螺母另一端连接螺杆,位于下方的固定连接件的连接板搭设在连接螺母上且由连接螺母进行垂直向定位。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平面网架腹杆有两个,在所述腹杆之间焊接有箍筋。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脱承板横截面为U形结构,其两侧板底端带有向上弯折的第一脚板,所述第一脚板的上板板面加工有贯通的卡槽,所示第二脱承板端部设置有与卡槽相配合的卡勾,卡勾卡接于卡槽内能够实现第一脱承板和第二脱承板的卡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二脱承板横截面为U形结构且两侧板底端带有向两侧弯折的第二脚板,所述卡勾设置在第二脚板下板面。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脱承板和第二脱承板的两侧板与其上板面的夹角的取值范围均为93°-97°。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密肋楼板的支架固定装置能够将钢筋和平面网架固结且能够将支架固定在底模上,结构简单、稳固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密肋楼板组装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I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A剖面图;
图5是图1中B-B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脱承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承托板的主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承托板的侧视图;
图中:
1-第一脱承板;2-第二脱承板;3-钢筋;4-平面网架;5-螺杆;6-固定连接件;7-卡槽;8-卡勾;9-安装孔;10-连接螺母;11-第一脚板;21-第二脚板;31-上位钢筋;32-下位钢筋;41-腹杆;42-箍筋;61-拱形主体;62-连接板;63-横向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生态屋建筑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昆山生态屋建筑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568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大空间曲面吊顶装置
- 下一篇:改进的带抗剪键的混凝土叠合板楼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