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辐射状管网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55808.7 | 申请日: | 2015-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305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吴东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光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5/353 | 分类号: | G01D5/353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411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辐射状 管网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下管网安全监测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应用到地下管网监测。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基础建设的迅猛发展,地下管线的规模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仅我国天津市地下管线总长度已近5万公里,此长度相当于绕地球一圈还多,整个国家的地下管线长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地步。近年来由于人为破坏或第三方施工导致地下管线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给人民生活和国家财产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和损失,使得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频频发文要求加强安全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加强地下管线的安全管理。
目前针对地下管网安全监测的有效技术手段尚为数不多,主要有红外线热传感成像技术,超声导波检测系统,基于RFID技术的无线传感监测系统。其中红外线热传感成像技术,超声导波检测系统都只是一种巡线检测手段,不能做到实时监测,且该类设备大多为进口设备,价格非常昂贵;基于RFID技术的无线传感监测系统受地下管线复杂度的影响,如地下管线光种类就分排水、供电、排水、电力、通讯、燃气、输油、热力、有线电视等各种类型,每一种管线的埋深、介质、安装环境都不尽相同,因而RFID无线传感技术只能适用于某些环境下某一类管线的安全监测,其应用受到较大限制。
近年来随着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已逐步延伸到地下管线的安全监测。现有技术中,专利CN1932369(申请号200610113044.0),将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长输油气管道的安全监测。由于光纤材料为玻璃,耐腐蚀,抗电磁干扰,适于在易燃易爆、潮湿水下等恶劣环境下应用,易于组网,因而几乎能适于每种环境类型的地下管线监测。然而现有的应用于长途管道的光纤传感监测主机一般均只能监测单向1路管线或者双向2路管线,无法做到同时监测呈辐射状蛛丝形的城市地下管网,局限性很大,应对措施一般为增加主机数量,这无疑使成本大幅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辐射状管网监测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应用于长途管道的光纤传感监测主机一般均只能监测单向1路或双向2路管线,无法做到同时监测呈辐射状蛛丝形的城市地下管网的问题,实现同时监测辐射状多路地下管线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辐射状管网监测装置,包括宽带激光光源(带宽在40nm以上)、光纤耦合器、第一光纤反射装置、光纤延迟线圈、第二光纤反射装置、第一相位调制器、第二相位调制器、第一光纤分路器、第二光纤分路器、波分复用器、光接收装置、采集器及计算机;
第二光纤反射装置、光纤延迟线圈、光纤耦合器依次顺序连接,宽带激光光源、第一光纤反射装置、第一相位调制器、第二相位调制器、波分复用器均与光纤耦合器相连接,采集器及计算机通过光接收装置与波分复用器相连接,第一相位调制器、第二相位调制器分别与第一光纤分路器、第二光纤分路器相连接;
第一光纤分路器、第二光纤分路器均分别连接若干个光纤光栅。辐射状管网监测装置的设备之间均通过光纤连接。
一种辐射状管网监测装置,宽带激光光源为ASE光源。
与第一光纤分路器相连接的光纤光栅的数目为n,与第二光纤分路器相连接的光纤光栅的数目为N;波分复用器输出端数量为m,则m=max(n, N),n和N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光纤分路器对应的各光纤光栅反射中心波长与光纤分路器对应的个光纤光栅反射中心波长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其中,m、n、N均为自然数,一般小于18。
光纤耦合器为3*3一次拉锥型,能够功率均分。
第一光纤分路器、第二光纤分路器均为PLC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解决了现有的应用于长途管道的光纤传感监测主机一般均只能监测单向1路或双向2路管线,无法做到同时监测呈辐射状蛛丝形的城市地下管网的问题;
2、能够采用普通室外通信光缆作为传感介质,降低成本的同时,可以适应几乎所有类型的城市地下管线的安装环境;
3、由于采用了相位载波调制解调技术光纤耦合器的两个传感输出端均得到了充分利用,使监测线路数量增加了1倍;且光纤耦合器的两个传感输出端对应的两个光纤反射装置(第一光纤反射装置和第二光纤反射装置)的中心波长可以一样,这样两条线路就可以共用光接收装置的1个通道和采集器的1个通道,大幅节约了成本;
4、由于光纤耦合器的两个传感输出端均可以再连接光纤分路器,这为以后的线路数量增加扩容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辐射状管网监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光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光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558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适用于强电场区域的通讯线缆
- 下一篇:双焦光子筛及其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