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剪切式质量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54364.5 | 申请日: | 2015-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921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韦水波;莫遗华;黎鑫;唐源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金鸿橡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7/104 | 分类号: | F16F7/104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荣久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13 | 代理人: | 周小芹 |
地址: | 545116 广西壮族自***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剪切 质量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质量减振器,特别是一种具有限位结构、与振动较大结构减振降噪匹配的剪切式质量减振器。
背景技术
质量减振器即调谐质量减振器,有些领域又叫动力吸振器,目前应用的主要为质量块+橡胶体+安装支架的结构形式。质量减振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附加的质量块在共振时惯性力抵消振动力,以及橡胶的变形生热作用,以达到降低振动和噪声的目的。
现有的质量减振器吸振橡胶体的受力形式主要采用压缩式结构,然而,有些需要装配质量减振器的场合如乘用汽车后桥或传动系统等容易产生振动噪声的频率都不是很高,一般在35-65Hz之间,按减振器固有频率理论公式: (f:固有频率、k:橡胶刚度、m:质量块质量), 在质量块质量由于受装配空间、使用寿命和与振动体的质量比等条件限制相对固定不变情况下,主要通过调整吸振橡胶的刚度,以达到调整减振器固有频率与振动频率相匹配的目的,按目前类似在用产品经验和文献资料记载,减振器质量块质量大多为1.5-2.5kg,为了获得比较低固有频率和刚度,所对应的橡胶硬度都比较低,有的在40邵尔A度以下,过低的橡胶硬度会直接损害强度和工艺性能,同时会使吸振橡胶体在非主振方向(水平方向)刚度过低,质量块在水平方向容易产生较大的运动位移,使吸振橡胶产生超极限变形撕裂或老化,降低使用功能和缩短寿命,在极端条件下,质量块不受约束脱出而伤及安装支架、周边部件,甚至掉落而伤及操作者或行人、其它设备或车辆,存在安全隐患,限制了该类似结构产品质量减振器的应用推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限位功能的剪切式质量减振器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橡胶硬度较低、降低使用功能和缩短寿命、存在安全隐患的不足之处。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剪切式质量减振器,包括质量块、吸振橡胶体硫化组件、缓冲限位体硫化组件,所述的质量块设有同轴的中孔和限位台阶孔,所述的吸振橡胶体硫化组件穿过质量块的中孔,上下两端分别与缓冲限位体硫化组件连接,所述连接在吸振橡胶体硫化组件上端的缓冲限位体硫化组件位于质量块的限位台阶孔内,连接在吸振橡胶体硫化组件下端的缓冲限位体硫化组件与振动体相接触,所述的质量块、吸振橡胶体硫化组件、缓冲限位体硫化组件通过穿过吸振橡胶体硫化组件的法兰螺栓与振动体紧固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吸振橡胶体硫化组件包括芯轴、外圈、吸振橡胶,所述的外圈与质量块的中孔过盈配合连接,所述的芯轴位于外圈内,该芯轴与外圈之间通过吸振橡胶硫化连接,所述的芯轴中心设有用于穿过所述法兰螺栓的螺栓孔。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缓冲限位体硫化组件包括限位板、缓冲橡胶,所述的缓冲橡胶硫化连接在限位板的内端面和外圆周面,所述的芯轴两端分别与限位板通过过盈配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的限位板中心设置有扁孔,所述芯轴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与限位板的扁孔相配合的扁位。
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扁位尺寸小于法兰螺栓的法兰面直径,以保证减振器在与振动体装配连接后法兰螺栓的法兰面和限位板表面之间有足够的限位接触面积。
所述的吸振橡胶内部还设置有沿圆心均匀分布的多个散热通孔。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之与剪切式质量减振器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可提高橡胶硬度:
由于本实用新型包括质量块、吸振橡胶体硫化组件、缓冲限位体硫化组件,其中质量块设有同轴的中孔和限位台阶孔,吸振橡胶体硫化组件穿过质量块的中孔,上下两端分别与缓冲限位体硫化组件连接,所述的质量块、吸振橡胶体硫化组件、缓冲限位体硫化组件通过穿过吸振橡胶体硫化组件的法兰螺栓与振动体紧固连接。因此,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橡胶体剪切方向刚度比压缩方向刚度低的特性,将现用的质量减振器压缩式橡胶结构改设置为剪切式橡胶结构,能够在保持主振(即垂直)方向橡胶刚度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橡胶硬度,有利于提高橡胶强度和工艺性能。
2. 可保证减振器的使用功能和延长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金鸿橡塑有限公司,未经柳州金鸿橡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543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