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桥梁抗震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49307.8 | 申请日: | 2015-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751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袁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慧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7091 山东省东营***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桥梁 抗震 支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桥梁抗震支座。
背景技术:
桥梁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建筑物,称为桥。桥梁一般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附属构造物组成,上部结构主要指桥跨结构和支座系统;下部结构包括桥台、桥墩和基础;附属构造物则指桥头搭板、锥形护坡、护岸、导流工程等。
桥梁指的是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桥梁一般讲由五大部件和五小部件组成,五大部件是指桥梁承受汽车或其他车辆运输荷载的桥跨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是桥梁结构安全的保证.包括(1)桥跨结构(或称桥孔结构.上部结构)、(2)桥梁支座系统、(3)桥墩、桥台(4)承台(5)挖井或桩基。五小部件是指直接与桥梁服务功能有关的部件,过去称为桥面构造.包括(1)桥面铺装、(2)防排水系统、(3)栏杆、(4)伸缩缝、(5)灯光照明。大型桥梁附属结构还有桥头堡,引桥等设置。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建筑工程标准的提高,支座在桥梁和其他工程中不仅仅起到支撑作用,而且还具有减振、抗拔、释放弯矩、抗位移的作用。目前,在地震时常出现预制桥梁板从桥墩梁上坠落的情况,桥梁板从桥墩梁上坠落下来的原因在于,当发生地震时,产生了很大的水平力和竖直力,使预制桥梁板发生水平位移和上下位移,当位移量超过预制桥梁板在桥墩上的搁置宽度后,桥梁板就会发生坠落,此时,不仅桥梁受到损坏,而且桥上、桥下的行人和车辆均会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现提出一个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稳固,通过中式建筑中常用的拱形设置,利用物理力学的方式通过将震动时的外力进行疏导从而到达减震效果的技术方案:
一种桥梁抗震支座,包括桥梁、桥墩、基座及托块,桥墩固定设置在基座上表面,桥梁安装于桥墩顶部,在桥梁下表面设置有矩形托块,托块与桥梁一体成型,托块内侧表面紧贴桥墩,桥墩顶部为拱形,沿桥墩底部至桥墩拱顶设置有若干个截面为半圆形的减震槽,桥梁下表面与桥墩连接处设置有凹槽,凹槽内腔结构与桥墩顶部外部轮廓相同。
作为优选,减震槽内部设有若干个减震弹簧,减震弹簧横向平行设置在减震槽内腔边缘处,两两减震弹簧之间间距相等。
作为优选,减震槽分为一个主减震槽和偶数个子减震槽,主减震槽内腔直径为100~200mm,设置在桥墩底部至桥墩拱顶外侧中轴处,子减震槽内腔直径为50~100mm,子减震槽以主减震槽为中轴线,对称分布在主减震槽两侧,子减震槽之间间距小于子减震槽与主减震槽之间间距。
作为优选,还包括防水层,防水层活动设置在减震槽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中桥墩为顶部为拱形,沿桥墩底部至桥墩拱顶设置有若干个截面为半圆形的减震槽,使得桥梁本体结构简单稳固,通过中式建筑中常用的拱形设置,利用物理力学的方式通过将震动时的外力进行疏导从而到达减震效果。
(2)在实用新型中减震槽内部设有若干个减震弹簧,有效的将震动对桥梁支座的伤害减少到最低,各减震槽之间起到层层递进的舒缓效果。
(3)减震槽分为一个主减震槽和偶数个子减震槽,子减震槽将震动振幅减缓后传递至主减震槽,由于主减震槽的内腔直径大于子减震槽,实现将振幅降至最低的目的,提高桥梁本体的防震效果。
(4)在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防水层,防止减震槽中的减震弹簧直接与外界接触,避免了异物影响减震弹簧的工作,从而延长桥梁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桥梁抗震支座包括桥梁1、桥墩2、基座3及托块4,桥墩2固定设置在基座3上表面,桥梁1安装于桥墩2顶部,在桥梁1下表面设置有矩形托块4,托块4与桥梁1一体成型,托块4内侧表面紧贴桥墩2,桥墩2顶部为拱形,沿桥墩2底部至桥墩2拱顶设置有若干个截面为半圆形的减震槽5,桥梁1下表面与桥墩2连接处设置有凹槽6,凹槽6内腔结构与桥墩3顶部外部轮廓相同,其结构使得桥梁1本体结构简单稳固,通过中式建筑中常用的拱形设置,利用物理力学的方式通过将震动时的外力进行疏导从而到达减震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慧,未经袁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493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