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临界蓄热式有机朗肯循环尾气余热综合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47893.2 | 申请日: | 2015-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765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李润钊;韩永强;刘忠长;许允;谭满志;田径;王先锋;康见见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5/02 | 分类号: | F01N5/02;F01N3/00;F01K25/10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四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2103 | 代理人: | 郭耀辉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临界 蓄热 有机 循环 尾气 余热 综合利用 装置 | ||
1.超临界蓄热式有机朗肯循环尾气余热综合利用装置,其主要由温度传感器Ⅰ(1)、压力传感器Ⅰ(2)、冷凝器(3)、工质储存罐(4)、工质泵(5)、三通接头Ⅰ(6)、工质喷射电磁阀Ⅰ(7)、工质喷嘴Ⅰ(8)、电磁阀Ⅰ(9)、工质喷嘴Ⅱ(10)、膨胀机(11)、压力传感器Ⅱ(12)、温度传感器Ⅱ(13)、预热器(14)、后处理器(15)、三通接头Ⅱ(16)、流量控制阀(17)、温度传感器Ⅲ(18)、压力传感器Ⅲ(19)、温度传感器Ⅳ(20)、超临界蓄热器(21)、电磁阀Ⅱ(22)、排气管(23)、过热蒸发器(24)、温度传感器Ⅴ(25)、发动机(26)、工质流通管道(27)、温度传感器Ⅵ(28)、压力传感器Ⅳ(29)、电磁阀Ⅲ(30)、电磁阀Ⅳ(31)、三通接头Ⅲ(32)、控制单元(33)、工质喷射电磁阀Ⅱ(34)、温度传感器Ⅶ(35)和压力传感器Ⅴ(36)组成;其中膨胀机(11)与电磁阀Ⅰ(9)相通;所述的电磁阀Ⅰ(9)和冷凝器(3)连接;其中温度传感器Ⅰ(1)和压力传感器Ⅰ(2)安装在冷凝器(3)上;所述的冷凝器(3)、工质储存罐(4)与工质泵(5)串联连接;所述的工质泵(5)通过三通接头Ⅰ(6)分别与工质喷射电磁阀Ⅰ(7)、预热器(14)连接;工质喷射电磁阀Ⅰ(7)与工质喷嘴Ⅰ(8)连接;三通接头Ⅰ(6)、预热器(14)和三通接头Ⅱ(16)串联连接,其中压力传感器Ⅱ(12)和温度传感器Ⅱ(13)安装在预热器(14)上;三通接头Ⅱ(16)、电磁阀Ⅱ(22)、过热蒸发器(24)、电磁阀Ⅳ(31)和三通接头Ⅲ(32)串联连接,其中温度传感器Ⅵ(28)和压力传感器Ⅳ(29)安装在过热蒸发器(24)上;三通接头Ⅱ(16)、流量控制阀(17)、超临界蓄热器(21)、电磁阀Ⅲ(30)和三通接头Ⅲ(32)串联连接,其中温度传感器Ⅳ(20)和压力传感器Ⅲ(19)安装在超临界蓄热器(21)上;所述的三通接头Ⅲ(32)、工质喷射电磁阀Ⅱ(34)和工质喷嘴Ⅱ(10)串联连接;工质喷嘴Ⅰ(8)和工质喷嘴Ⅱ(10)分别与膨胀机(11)相通;温度传感器Ⅶ(35)和压力传感器Ⅴ(36)安装在膨胀机(11)上;发动机(26)、过热蒸发器(24)、超临界蓄热器(21)、后处理器(15)和预热器(14)串联连接;温度传感器Ⅲ(18)安装于超临界蓄热器(21)和后处理器(15)之间的排气管(23)管段上;温度传感器Ⅴ(25)安装于发动机(26)和过热蒸发器(24)之间的排气管(23)管段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4789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尾气排放管
- 下一篇:一种二冲程水平对置活塞、对置气缸发动机机油冷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