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水井稀油稠化调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45402.0 | 申请日: | 2015-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275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方礼;刘其成;肖传敏;郭斐;马静;战洪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肖传敏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4010 辽宁省盘锦市兴***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水井 稀油稠化调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球物理领域,具体为通过勘测来提高油田采收率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水井稀油稠化调剖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大部分油田属于陆相沉积,受油藏沉积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大部分进入高渗透区域,受长期注水冲刷,非均质性更为严重,导致吸水剖面极其不均匀,使注入水无效循环严重,大大减低油田注水开发效果。
为改善吸水剖面,提高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目前水井调剖方式在油田开发中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通过注水井注入调剖剂,进入地层后现场高粘体系,封堵大孔道、高渗透层,改变水流运移方向。现场应用的调剖剂种类很多,包括:聚合物凝胶类(李明远等.一种交联聚合物溶液(LPS)深部调剖剂的制备方法CN1270967)、泡沫类(刘宏生等.一种适用于油田深度调剖的泡沫调剖剂CN102516974A)、固体颗粒类(李秀峰等.复合型固体颗粒调剖剂CN1439692)、沸石(苏延昌等.沸石调剖剂及向调剖井内注入沸石调剖剂的方法CN1944573)等调剖剂,但在现场调剖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缺点或不足:
(1)聚合物凝胶类调剖剂经地层岩心剪切后,粘度明显降低,甚至不成胶,导致吸水剖面改善效果不明显。泡沫类调剖剂存在地层条件下发泡难、封堵能力弱等问题。颗粒类调剖剂存在与地层配伍性问题,注入的固体颗粒、沸石等物质易伤害储层,容易形成永久性污染。
(2)注入的调剖剂对油水层均不能实现选择性封堵,即堵水而不堵油,而是笼统将油水层一起封堵,导致部分潜力油层无法启动生产。
(3)调剖剂注入地层后无法回收再利用,如果被油井采出,还需采取特殊方式进行处理,导致了调剖经济成本与操作成本居高不下。
因此,研发出一种不伤害储层、具有选择性封堵、可回收再利用的低成本稠化本实用新型中的调剖剂由脱水稀油、稠化剂和助剂组成,具有遇水增粘、遇油不增粘的特点。上述适用于注水开发油田稀油稠化调剖方法如下:
第一步:用清水清洗注水井,清水的注入速度在原注水井注水速度(注水速度为50-80m3/d)基础上增加20%,注入压力在原注水井注入压力基础上增加不超过10%。
第二步:配制调剖用液,向含水率小于1%、粘度小于50mPa.s的脱水原油中按照重量比依次加入2.5%稠化剂、0.5%助剂,其余97%成分为原油,搅拌1小时,使其混合均匀,配制成稀油稠化调剖剂。
第三步:将上述配制的调剖液注入注水井中,注入方式为,调剖液的注入速度在原注水井注水速度(注水速度为50-80m3/d)基础上降低10%,注入量为以注入井为中心、处理半径10-15米的储层孔隙体积,当注入液压力超过地层原始压力,停止注入调剖液。
第四步:调剖液停注后,注入井恢复原注水,按照原注入参数(注水速度为50-80m3/d)开始注水,随着调剖液与地层水接触,调剖剂含水逐渐增加,当调剖剂中含水率达到30%以上时,调剖剂粘度迅速增加,注入压力明显增加,封堵了近井附近大孔道、高渗透层,改善吸水剖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稀油稠化调剖的操作系统,来实现该用于油井稀油稠化堵水方法。该系统主要包括:水泥车(体积50m3、带搅拌器)、三柱塞高压泵(排量3-5m3/h,工作压力8-16MPa)、变频控制器(输出电源频率25-400Hz,可调)、电磁流量计(测量范围30:1)、高压管线(耐压20MPa)。稀油调剖方式,可有效改善注水井吸水剖面,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提高油田注水开发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水井稀油稠化调剖系统,其是一种现场操作简便、改善吸水剖面明显的调剖技术,用于解决对高含水层段调剖效果不好的问题。将稀油稠化调剖剂在地面混合均匀,注入注水井,调剖剂优先进入近井附近的大孔道、高渗层中,与地层水接触后粘度快速增加,有效封堵大孔道、高渗透层,明显改善吸水剖面,提高注水开发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肖传敏,未经肖传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454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连接线端子部自动化注塑辅助装置
- 下一篇:塑胶模具顶出辅助导向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