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45183.6 | 申请日: | 2015-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713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中川英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J1/28 | 分类号: | B62J1/28;B62K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鞍骑型 车辆 扶手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过扶手支持支架将扶手(grabrail)支持在车体框架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
背景技术
在摩托车等鞍骑型车辆,在一对座席框架之间设有具有横架的车体框架,通过扶手支持支架将扶手支持在各座席框架的结构为人们所公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座席导轨(相当于座席框架)的外伸部的大致全长焊接板状的加强部件,加强车体框架,将扶手用螺栓固定在该加强部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84075号公报
扶手承受来自乘员的负荷,因此,需要牢固地安装在车体框架。以往结构通过使用大型的加强部件,充分确保加强部件和座席导轨的焊接长度,确保扶手的支持刚性。但是,以往结构的加强部件大型化,加强部件的接合作业也繁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状况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效率良好地确保扶手的支持刚性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包括在一对座席框架(5)之间设有横架(53)的车体框架(2),通过扶手支持支架(61)将扶手(71)支持在上述车体框架(2),上述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的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设有前后延伸部(62),其使得配置上述座席框架(5)和上述横架(53)的区域沿着上述座席框架(5)延伸,上述前后延伸部(62)与上述座席框架(5)和上述横架(53)焊接。
根据该结构,与将扶手支持支架仅仅与座席框架焊接场合相比,能有效地确保扶手支持支架的支持刚性,能有效地确保扶手的支持刚性。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前后延伸部(62)可以具有比座席框架宽度长的前后方向长度。根据该结构,能确保长的焊接长度,提高与座席导轨及横架的接合刚性,能有效地确保扶手的支持刚性。
又,在上述结构中,上述横架(53)可以设在上述座席框架(5)的端部的车体前侧位置。根据该结构,由于横架和座席导轨的端部之间的间隙,易实行横架和座席导轨的焊接,且能具有焊接长度的自由度。
又,在上述结构中,上述横架(53)可以形成为比上述座席框架(5)细,配设为通过设在上述座席框架(5)的插入通孔(5H)。根据该结构,易进行座席导轨和横架的定位及焊接。
又,在上述结构中,上述横架(53)的端部可以贯通上述座席框架(5),露出到上述座席框架(5)的车宽方向外侧。根据该结构,能确保能将横架与座席导轨的车宽方向内侧和外侧焊接的场所,能提高焊接处的自由度。
又,在上述结构中,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可以形成为具有在车宽方向离开的二个壁部(62A、62B)的截面“コ”字状,上述二个壁部(62A、62B)与上述座席框架(5)的车宽方向内侧和外侧的外周面接触,且与上述座席框架(5)和上述横架(53)两方焊接。根据该结构,在车宽方向隔开间隔设置扶手支持支架的焊接处,且能历经座席导轨和横架设置,能有效地提高接合刚性。
又,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在上述壁部(62A、62B),设有沿着上述横架(53)的外形的凹部(62F)。根据该结构,易进行扶手支持支架和横架的对位,且能有效地确保各壁部和横架的接触面积,更易确保支持刚性。
又,在上述结构中,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可以设有扶手连结部(63),其从上述前后延伸部(62)向着车体后方延伸,上述扶手连结部(63)具有比上述前后延伸部(62)长的前后方向长度,延伸到上述座席框架(5)的后方。根据该结构,能确保扶手的连结位置的自由度,且提高扶手的位置的自由度。
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扶手支持支架设有前后延伸部,其使得配置座席框架和横架的区域沿着座席框架延伸,上述前后延伸部与上述座席框架和上述横架焊接,因此,能有效地确保扶手的支持刚性。又,若上述前后延伸部具有比座席框架宽度长的前后方向长度,则能确保长的焊接长度,易确保与座席导轨及横架的接合刚性。又,若上述横架设在上述座席框架(5)的端部的车体前侧位置,则由于横架和座席框架的端部之间的间隙,易实行横架和座席导轨的焊接,且能具有焊接长度的自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451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护型反光挡泥板
- 下一篇:一种电动三轮车坐桶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