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用低温净烟气循环冷却的干式排渣设备及其炉渣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42436.4 | 申请日: | 2015-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117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庆;刘建民;蔡培;黄启龙;戴维葆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3J1/06 | 分类号: | F23J1/0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沈振涛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低温 烟气 循环 冷却 干式排渣 设备 及其 炉渣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采用低温净烟气循环冷却的干式排渣设备及其炉渣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干式排渣技术是采用一种特制的钢带(输送带)输送经空气冷却后的炉渣的技术。该技术的工作过程是适量的自然风在炉膛负压的作用下,从干式排渣机下部进入,经钢带和锅炉喉口部区域逆流冷却钢带上部和喉口内下落的炉渣,将高温的炉渣冷却至可直接储存和运输的冷渣,并将热量送入炉膛。与广泛应用的湿式排渣系统相比,干式排渣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以自然风作为冷渣介质,不需要冷却水,可节约用水及水处理系统投资;2、排出的渣为干渣而非湿渣,渣的活性未被破坏,有利于渣的综合利用;3、冷却风可将炉渣的热量和锅炉喉部的辐射热重新回收至炉内,减少炉渣中的未完全燃烧损失,从而降低锅炉的热损失,提高锅炉效率。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干式排渣机国产化的推广,国内包括1000MW机组在内的电厂有多达数百台燃煤锅炉已经采用干式排渣系统。
目前,国内安装的干式除渣系统多从意大利MAGALDI公司和德国CB-DRYCON公司引进而来。日本和英国也有相应的干式排渣专利技术,例如专利号JP-A-63-6319和GB1357276。近年国内一些公司也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式排渣技术(例如专利号CN1050178C、CN2459550Y和CN100443801C),并在国内一些电厂得到应用。分析发现:以上这些技术均采用环境空气作为炉渣和干渣机的冷却介质,进入干渣机的冷却空气量均不可控,随炉膛负压变化。对于新建机组而言,锅炉燃烧系统设计时虽会考虑干渣机的漏风而留有一定的余量,但由于干式排渣系统的冷却风量是根据锅炉最大出力设计,风量大小取决于炉膛负压;而不同负荷下炉膛负压基本恒定,即不同负荷下干渣机漏风量基本相同,由此导致中低负荷下干渣机的漏风率远高于设计值。大量无组织的空气经干渣机直接进入炉膛会导致经燃烧器进入炉膛内的风量减少,从而影响炉内燃烧的组织,导致炉膛火焰中心偏移,过热器、再热器超温严重,减温水量大,机组运行经济性降低。另外,大量空气未经过空预器直接进入炉膛,使得空预器换热效果变差,排烟温度升高,导致锅炉效率降低。对于湿式排渣系统改干式排渣系统的机组,由于锅 炉最初的炉底漏风是依据湿式排渣系统设计,取值较低,改为干式排渣系统后上述问题不仅出现于中低负荷下,在高负荷下也很突出。
针对干式排渣系统采用自然风冷却导致的问题,中国专利00209485.1和专利200920073690.8提出了一种控制干渣机冷空气量的方法,即在通风口上加装一块挡板,利用炉膛负压调整挡板的开度,从而控制漏入炉膛内的风量。专利200920312413.8也提出了一种可远程操作的风门装置,通过远程操作可控制进入干渣机的冷空气量,但是未说明以何种参数作为反馈进行调节。专利200610011273.1提出以干渣机上两个真空压力表的差压作为反馈,调整汽动挡板门的开度,从而控制进入炉膛的冷空气量。专利200920283916.7、201020197028.6、201120268617.3和201110094523.3也都涉及一种调节干渣机冷却空气量的方法、装置及控制原理。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有专利技术均以控制进入干渣机的冷空气量作为解决干式排渣系统采用自然风冷却导致问题的技术思路。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干式排渣系统采用自然风冷却炉渣导致的一些列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干式排渣机的炉渣冷却装置和包括炉渣冷却装置的干式排渣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424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驱蠕虫化合物和组合物和使用其的方法
- 下一篇:作为害虫防治剂的新的杂环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