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经股静脉肝外门体分流术的可撕脱导管鞘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41585.9 | 申请日: | 2015-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191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周勤;周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项磊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静脉 外门 分流 可撕脱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用于经股静脉肝外门体分流术的可撕脱导管鞘。
背景技术
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食道静脉曲张并发大出血一直是临床治疗最棘手的问题,目前门体分流术是针对门静脉高压症的并发症进行治疗的手术术式。主要是通过建立肝门静脉的侧支循环降低门区静脉的压力,用于治疗由于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脾脏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难治性腹水等并发症。可分为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
一、外科门体分流术
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手段之一。一般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各种治疗无效而危机生命者,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出血后用于预防在出血特别是伴有严重脾功能亢进者。可分为全门体分流术(total portosystemic shunt)、选择性门体分流术(selective portosystemic shunt)和部分性门体分流术(partial portosystemic shunt)。
1.全门体分流术
即将入肝门静脉血流完全转流至体循环,以降低门静脉压力。其术式主要包括门腔静脉端侧分流(结扎门静脉肝端,将门静脉血流转入下腔静脉)、门腔静脉侧侧分流(门静脉及下腔静脉侧侧吻合,将门静脉离肝血流和入肝血流转入下腔静脉)以及大口径肠腔静脉“桥式”(H形)分流术。中心性脾肾静脉分流术(切除脾,将脾静脉近端与左肾静脉吻合)时如吻合口大(>1.2CM),肝内阻力高,可成为全门体分流术。全门分流术体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腹水效果良好,但易引起肝衰竭、肝性脑病发生率高达30%~50%。
2.选择性门体分流术
通过选择性降低胃脾区门静脉压力达到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目的。代表术式为远端皮肾静脉分流术,即将脾静脉远端与左肾静脉进行端侧吻合,同时离断所有的侧支血管,如肠系膜上静脉区和脾胃区的冠状静脉、胃网膜静脉及皮胰间小静脉。该术式维持了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高压状态,有利于门静脉向干血流灌注和肝功能的改善,肝性脑病发生率低。有大量腹水及脾静脉口径较小的病人一般不选择这一术式。
3.部分性门体分流术
在充分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出血的同时,通过限制分流到口径(8~10MM),尽可能保证门静脉的入肝血流,可减少肝衰竭和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代表术式包括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小口径肠腔静脉间“桥式”分流术。中心性脾肾静脉分流术如吻合口较小可以是部分性门体分流术。
介入治疗称作又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及肝性脑病,故一般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二、介入分流术
1.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stemin shunt),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颈内静脉,经颈静脉在门静脉分支与肝静脉间置入可扩张的金属支架(直径为8~12mm),在肝内建立门体分流,而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防止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目的。主要适用于经药物和内镜治疗无效,肝功能child-pugh C级等待肝移植的病人。术后易发生分流道狭窄、闭塞以及肝性脑病。
2.直接性门腔分流术
该方法是在肝后段下腔静脉与门脉之间建立肝内分流,将部分门脉血液直接分流入粗大的下腔静脉,解决了TIPS术后分流道引流静脉——肝静脉易狭窄或闭塞的缺陷。DIPS扩大了介入性门腔分流适应证,使部分难以实施TIPS术的患者也能做介入性门腔分流。由于DIPS分流道内的血流方向与下腔静脉内的血流方向呈锐角,局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较小。与TIPS相比术后并发症、近期疗效及分流通畅性无显著差异,但DIPS远期通畅性可能较TIPS术稳定。为此,DIPS术已成为近年来介入性门腔分流的新热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未经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415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