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缆端头密封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40712.3 | 申请日: | 2015-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377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陈棉涂;张明;娄永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万马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28 | 分类号: | H01B7/28;H01B7/28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305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电缆 端头 密封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缆生产辅助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电缆端头密封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针对电缆端头密封作业存在很多方法,诸如:(1)直接用电缆帽套接进行烘烤加热;(2)电缆帽内加阻水带,用电缆帽本体接进行烘烤加热;(3)直接用电缆帽本体接并用塑料袋直接密封,不加热烘烤等几种作业方式。从现有的效果反馈来说,几种方法所密封的电缆均存在电缆端头进水的问题,造成电缆铜线芯和钢带或铜带氧化等现象。本实用新型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在使用材料和结构上进行创新,电缆帽采用热缩性塑料,电缆帽内壁上端涂上一层热熔胶,并且规定热熔胶的长度不得小于电缆帽高度的一半,热熔胶涂敷均匀,在烘烤加热后再绕一层涂有阻水胶的橡胶带并再次烘烤加热,之后,在外面套上一个聚乙烯塑料袋,以满足电缆端头的防水的要求。背景技术的缺陷和不足:原有的方法对电缆帽的质量要求不高,而且几种方法使用又不规范,电缆产品存放的时间稍长就会造成电缆帽老化破损,造成电缆端头进水使电缆的导体、屏蔽层和铠装层等金属氧化腐蚀,使电缆无法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目前的技术方案中存在原有的方法对电缆帽的质量要求不高,而且几种方法使用又不规范,电缆产品存放的时间稍长就会造成电缆帽老化破损,造成电缆端头进水使电缆的导体、屏蔽层和铠装层等金属氧化腐蚀,使电缆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缆端头不会进水,电缆的导体、屏蔽层和铠装层不容易金属氧化腐蚀,使电缆正常使用的新型电缆端头密封性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电缆端头密封性装置,作用在电缆本体上,包括密封袋、阻水带、涂胶层和电缆帽本体,所述涂胶层涂设在所述的电缆本体上的前端,所述电缆帽本体也罩设在所述电缆本体上的前端,所述电缆帽本体包括弧形前段和管状后段,弧形前段和管状后段为一次性成型,所述电缆帽本体的管状后段通过涂胶层与电缆本体连接,所述弧形前段上设置有脱气孔,所述阻水带的后段套设在所述的电缆本体上,所述阻水带的前段套设在所述电缆帽本体上,所述密封袋上也开设有密封袋开孔,所述阻水带的长度小于所述管状后段的长度,所述涂胶层为热熔胶涂胶层,所述涂胶层的长度大于电缆帽本体长度的一半,所述密封袋袋口密封在所述的电缆本体上。本实用型规范了电缆端头密封性作业方法,可有效防止电缆帽因密封性差造成端头进水,导致电缆内部的导体、金属屏蔽层、金属铠装层等金属材料氧化腐蚀等影响产品质量的现象发生。
作为优选,所述电缆帽内径大于电缆外径2mm~8mm。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袋袋口通过胶带缠绕密封在所述的电缆本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效果是:本实用型规范了电缆端头密封性作业方法,可有效防止电缆帽因密封性差造成端头进水,导致电缆内部的导体、金属屏蔽层、金属铠装层等金属材料氧化腐蚀等影响产品质量的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密封袋,2、阻水带,3、电缆帽本体,4、电缆本体,5、胶带,6、涂胶层,7、脱气孔,8、密封袋开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
一种新型电缆端头密封性装置(参见附图1),作用在电缆本体上,包括密封袋1、阻水带2、涂胶层6和电缆帽本体3,所述涂胶层涂设在所述的电缆本体4上的前端,所述电缆帽本体也罩设在所述电缆本体上的前端,所述电缆帽本体包括弧形前段和管状后段,弧形前段和管状后段为一次性成型,所述电缆帽本体的管状后段通过涂胶层与电缆本体连接,所述弧形前段上设置有脱气孔7,所述阻水带的后段套设在所述的电缆本体上,所述阻水带的前段套设在所述电缆帽本体上,所述密封袋上也开设有密封袋开孔8,所述阻水带的长度小于所述管状后段的长度,所述涂胶层为热熔胶涂胶层,所述涂胶层的长度大于电缆帽本体长度的一半,所述密封袋袋口密封在所述的电缆本体上。所述电缆帽内径大于电缆外径2mm~8mm。所述密封袋袋口通过胶带5缠绕密封在所述的电缆本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万马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万马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407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