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浮闸式水力一体清漂网架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137674.6 | 申请日: | 2015-03-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915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2 |
| 发明(设计)人: | 蔡莹;黄国兵;史德亮;段文刚;唐文坚;徐海涛;张晖;周若;侯冬梅;王思莹;杨金波;汪世鹏;王志平;张福清;周桂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B63B35/32 |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叶建民 |
| 地址: | 43001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浮闸式 水力 一体 网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清漂设施,尤其是一种浮闸式水力一体清漂网架系统。
背景技术
河道、湖泊、水库、水利工程漂浮物治理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难题,我国南方地区水葫芦生长年复一年呈蔓延态势,当前普遍采用的人工和船舶应急打捞方式能力有限、效率低,难以及时处理大规模集中爆发的漂浮物和水葫芦。三峡工程拥有世界上技术最先进、功能最强大的“三峡清漂1号”、“三峡清漂2号”等多艘清漂船,单船最大日清漂量约3000m3,但相对汛期突发的数十万方漂浮物仍然力不从心。清漂船构造复杂,造价昂贵,运行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实际工作效率并不理想。如何改进清漂技术,充分发挥水力作用,提高清漂能力已成为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和发挥水力作用,提高清漂能力,提出一种浮闸式水力一体清漂网架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浮闸式水力一体清漂网架系统,其特征在于由两只浮箱构成网架结构的承载体,两只浮箱之间底部有网板相连,浮箱的入口外侧与浮排连接,浮箱入口内设有推挤网架,推挤网架通过设在浮箱上面的轨道运行,浮箱的后端设有前、后两个支架,在前支架和后支架上装有提升机构,在前支架与后支架之间安放有物料压缩网箱。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在所述浮箱的入口以及前支架和后支架的两侧装有侧耙。
所述物料压缩网箱的底板可装设开合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和特点是:与现有的水面拦漂、聚漂浮排设施相结合,改变传统清漂船卷扬清漂方式,专业一体化,网架系统构造简洁,制造难度小,造价低,受漂浮物种类形状影响小,适于治理各类大规模集中爆发的漂浮物。本清漂网架系统在水面对各类漂浮物进行驱赶、挤压、吊运作业一次完成,处理量大,效率高,管理方便,充分利用了水力作用,清漂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分别表示:1-浮排,2-推挤网架,3-轨道,4-浮箱,5-前支架,6-物料压缩网箱,7-后支架,8-驳船,9-侧耙,10-网板,A-漂浮物进入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浮闸式水力一体清漂网架系统,由两只浮箱4构成网架结构的承载体,两只浮箱4之间底部设有网板10相连,浮箱4的入口外侧与其上游方向设置的水面拦漂、聚漂浮排1或围栏相连。在浮箱4入口内的上方设置推挤网架2,推挤网架2整体通过设在浮箱4上面的轨道3运行,实现对漂浮物的拦截、推挤作用。在浮箱4的后端设有前、后两个支架,前支架5与后支架7之间安放物料压缩网箱6。前支架5和后支架7上装有提升机构,可提升物料压缩网箱6。
在浮箱4的入口两侧以及前支架5和后支架7的两侧均可装设侧耙9,用于辅助将漂浮物从两浮箱4形成的室内向物料压缩网箱6内归集和挤压。
物料压缩网箱6的底板可装设开合机构,制成底板可开合式的网箱结构,满足驳船8直接运载漂浮物散货的要求。
实际运行中,依靠浮排1拦截从上游冲刷下来的漂浮物,利用河流水力将漂浮物导向两浮箱4间入口,在水力、侧耙9和推挤网架2的共同作用下,将漂浮物从两浮箱4间的室内推挤至物料压缩网箱6内,物料压缩网箱6装满后,利用推挤网架2阻挡漂浮物,关闭物料压缩网箱6的入口,启动前、后支架的提升机构提升物料压缩网箱6,驳船8进入两浮箱4间的室内,装载物料压缩网箱6后驶出。重新吊入空物料压缩网箱6,系统进行下次操作。如果采用底板可开合的物料压缩网箱,则驳船可直接运载漂浮物散货,不需更换物料压缩网箱。
本系统的工作原理与船闸运行相似,结合压缩机械、升船机运行方式,可水上自航或拖行。运载量和运转时间与驳船规模等因素有关,可按每20-30min内装载容量200-500m3设计,具体规格根据需要而定。
按照设计方案,本系统浮箱的闸室宽应满足驳船进出,其长度、吃水深应满足航道等要求;物料压缩网箱的规格应综合考虑处理量、装卸、转运等条件;对于推挤网架和前、后支架及其升降机构的具体结构和系统各部分的运行控制等,可通过机械、控制系统方面的专业设计来完成,因其中大多可采用现有的机械设计及控制方案,这里不再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未经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3767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字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机车电台
- 下一篇:一种切削式轨道交通车辆防爬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