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干灰散装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37197.3 | 申请日: | 2015-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739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雍天放;孔令伟;王硕;袁桂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鸿盛源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65/32 | 分类号: | B65G65/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散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矿场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干灰散装机。
背景技术
目前,干灰散装机是从库内将干灰自动输送到干灰散装车船的设备。当运输工具进入装料位置后,打开棒阀相应的棒条数量,按住控制柜的“下降钮”,,下料头到位后会自动断开升降电机电源,按“装车钮”进入卸料状态,辅助配套设备会相应开始工作,卸料产生的灰尘通过进料斗,由伸缩收尘软管进入收尘器净化,当下料头的物料装满时,下料头边上升,边报警,上升距离要在卸料前设置,若上升距1米,则将时间继电器的时间调为T=I/V。在上升过程中装料始终在进行,当下料头满时,再重复上述动作,到达料满位置后,按停车钮,使电振机反制动,或关闭扇形阀下料停止工作。停车后可按上升按钮让下料斗离开物料一定距离,确保运输工具移位,再对准第二个卸料工位。直到整个料仓装满为止。现有的干灰散装机多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效果不理想,安全稳定性差,操作维修不方便等问题,为此,需要一种干灰散装机,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使其工作效率高,工作效果好,安全稳定性好,操作维修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灰散装机,使其工作效率高,工作效果好,安全稳定性好,操作维修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干灰散装机,包括倒圆锥筒形的卸料漏斗,卸料漏斗的顶部设有凸出的倾斜的进料槽,卸料漏斗的下部连接设有倒T形圆柱筒结构的连接柱;连接柱的下面连接设有圆柱筒形的卸料管,卸料管的内壁上设有与水平方向倾斜60°的导料板,卸料管的外围设有圆筒形的支架,支架内的卸料管上设有风室;风室下面的支架上设有固定的上压板,上压板的下面、支架的下部连接设有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的下面通过第一波纹管连接设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的下面通过第二波纹管连接设有活动的下压板;活动的下压板下面设有倒圆锥筒形的下管体,卸料管的末端伸出下管体,卸料管的末端设有纵向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出料口;上压板与下压板之间均匀分布设有压簧组;支架外连接设有除尘器,除尘器与除尘电机相连接。
在以上方案中优选的是,进料槽的底面设为弧形。
还可以优选的是,上压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下压板均套设在卸料管外。
本实用新型的干灰散装机,其工作效率高,工作效果好,安全稳定性好,操作维修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干灰散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卸料漏斗,2为进料槽,3为连接柱,4为卸料管,5为导料板,6为支架,7为风室,8为上压板,9为第一连接板,10为第一波纹管,11为第二连接板,12为第二波纹管,13为下压板,14为下管体,15为出料口,16为压簧组,17为除尘器,18为除尘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显然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不同的变型和改型而不超出后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实用新型更宽的精神和范围。因此,以下实施例具有例示性的而没有限制的含义。
实施例:
一种干灰散装机,包括倒圆锥筒形的卸料漏斗1,卸料漏斗1的顶部设有凸出的倾斜的进料槽2,卸料漏斗1的下部连接设有倒T形圆柱筒结构的连接柱3;连接柱3的下面连接设有圆柱筒形的卸料管4,卸料管4的内壁上设有与水平方向倾斜60°的导料板5,卸料管4的外围设有圆筒形的支架6,支架6内的卸料管4上设有风室7;风室7下面的支架6上设有固定的上压板8,上压板8的下面、支架6的下部连接设有第一连接板9,第一连接板9的下面通过第一波纹管10连接设有第二连接板11,第二连接板11的下面通过第二波纹管12连接设有活动的下压板13;活动的下压板13下面设有倒圆锥筒形的下管体14,卸料管4的末端伸出下管体14,卸料管4的末端设有纵向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出料口15;上压板8与下压板13之间均匀分布设有压簧组16;支架6外连接设有除尘器17,除尘器17与除尘电机18相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料槽2的底面设为弧形。
在上述实施例中,上压板8、第一连接板9、第二连接板11和下压板13均套设在卸料管4外。
本实用新型的干灰散装机,其卸料管4与第一波纹管10和第二波纹管13之间形成除尘风道;其上压板8、第一连接板9、第二连接板11和下压板13均设为圆形;其上压板8固定设置在支撑台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鸿盛源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未经青岛鸿盛源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371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