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柔性导线、导电织物、发热织物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35785.3 | 申请日: | 2015-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191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强;胡亚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强;胡亚男 |
主分类号: | D06P1/52 | 分类号: | D06P1/52;D06P1/44;D06P3/60;D06P5/06;D06P5/04;A41D3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郑玮 |
地址: | 20120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导线 导电 织物 发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柔性导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导线、导电织物、发热织物。
背景技术
导线是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部件。就其材质而言,大部分是金属材质,如铝线和铜线等;也有部分特殊材质导线,如碳纤维等。但这些材质的导线阻值高、易老化、柔韧性、质感差,很难用于制作与皮肤接触的柔性材料。不同的场合下需要不同性能的导线。一种柔韧性好、导电性能好的柔性导线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导线的柔韧性和导电性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柔性导线,包括:柔性纱线、导电微粒和树脂,所述导电微粒通过所述树脂粘附于所述纱线表面,所述纱线包括绝缘纤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导电织物,包括上述的柔性导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发热织物,包括上述的柔性导线和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所述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与所述柔性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的电导率大于所述柔性导线。
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柔性导线及其制备方法、导电织物、发热织物中在柔性纱线表面附着导电微粒而形成的柔性导线,柔韧性好,导电性能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柔性导线的轮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柔性导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导电微粒采用碳纳米管的柔性导线表面的显微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柔性导线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染料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电织物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织物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是在柔性纱线表面附着导电微粒而形成的柔性导线,柔韧性好,导电性能好。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柔性导线的轮廓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柔性导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该柔性导线1,包括:柔性纱线101、导电微粒102和树脂103。该导电微粒102通过该树脂103粘附于该柔性纱线101表面。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所示的柔性导线只是示意图,其轮廓和截面的边界均示意为光滑界面,但实际上柔性纱线101本身包括绝缘纤维,通常是由绝缘纤维纺纱而成,因此柔性纱线101的表面通常并不是光滑的。另外,导电微粒102的表面,树脂103的表面,导电微粒102与树脂103的交界面,树脂103与柔性纱线101的交界面等可以是不光滑的。
柔性纱线101中的绝缘纤维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选择,例如可以是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合成纤维中、复合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植物纤维可以包括棉、麻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动物纤维可以包括毛发、蚕丝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合成纤维可以包括尼龙、涤纶、腈纶、丙纶、锦纶、氯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这些材质的柔性纱线不仅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还有利于后续通过喷涂、浸渍等方式(或称之为染线工艺)将导电微粒附着于其表面上。另外,这些材质的柔性纱线还有利于后续通过编制的方式将柔性导线制成导电织物。具体见后文。
导电微粒102的选择非常关键。通常导电微粒102可以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纤维、富勒烯、石墨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导电微粒102彼此之间相互电连接形成附着于柔性纱线101表面的导电层,使得柔性导线1的一端至另一端是电性导通的。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纤维、富勒烯、石墨等材质构成的表面导电层在通电的情况下可以产生热量,且以远红外波的形式向外辐射。其辐射的远红外波长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正好是远红外生命光谱,具有理疗、保健功效。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实验筛选,先后选择试验过的材料还包括金属、金属氧化物、以BaZrO3、SrZrO3、CaZrO3为母体的质子导体等,通过比较最后选择了导电发热性能好的碳纳米管、石墨烯、石墨、富勒烯、碳纤维等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纤维、富勒烯、石墨等材料具有耐高温性、耐热性、耐介质性优异的材料;可以长时间在工作温度下不产生物理化学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强;胡亚男,未经李强;胡亚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357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调式升降装车平台
- 下一篇:CMC布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