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无线实时监控的桥梁拉索减震盆式橡胶支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32859.8 | 申请日: | 2015-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704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袁新哲;林曾;党新志;田圣泽;袁万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G01L1/16;G08C1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实时 监控 桥梁 减震 橡胶 支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桥梁拉索减震盆式支座,特别涉及一种可无线实时监控的桥梁拉索减震盆式橡胶支座系统。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减隔震支座作为桥梁减隔震的重要措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取得了重大发展。盆式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和FPS(摩擦摆锤体系)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步成为了国内外桥梁支座的主流。但是,上述的一些支座都没有防止支座产生过大的位移,甚至落梁的能力。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开号CN201530991U公开了一种拉索减震支座,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有二,一是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消耗地震的部分能量,因而为桥体提供充分保护;而是当遭遇地震或者重大的振动性冲击时,上、下座板之间的的水平位移能够得到有效的缓冲及复位。目前,拉索减震支座在桥梁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另一方面,减隔震支座在桥梁抗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地震来临时,减隔震支座在保护桥梁结构,减小地震破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工作状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桥梁结构的整体工作状况,能够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最为直接准确的判断依据。因此如果能够对减隔震支座的工作状况实现远程无线实时监控,将对桥梁的维护,减小桥梁地震、振动性损伤带来很大的帮助。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桥梁无线实时监控拉索减震盆式支座系统,在公开号CN201530991U公开的拉索减震支座的橡胶缓冲层中设置耐久性良好的压电式测力传感器,在拉索下端固定处设置拉电式测力传感器,并配以微处理器对传感器的信号进行处理,然后通过无线信号发射装置将信号发射到相应数据终端,经过转换处理后,即可实现对拉索减震支座工作状况的远程实时监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新型拉索减震支座提供一种经济实用、耐久性好、安全准确的可无线实时监控的桥梁拉索减震盆式橡胶支座系统。
为达到以上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可无线实时监控的桥梁拉索减震盆式橡胶支座系统,包括拉索减震盆式支座本体1、压电式测力传感器2、拉电式测力传感器3、太阳能电池板4、太阳能电池5、微处理器6、信号发射器7、数据接收终端8,所述拉索减震盆式支座本体包括橡胶层9、上板10,下板11以及拉索12,所述橡胶层9位于上板10和下板11之间,所述压电式测力传感器2均匀分布于橡胶层9中,所述上板10和下板11两侧通过拉索12连接,所述拉索12与下板2连接处设有拉电式测力传感器3,所述太阳能电池板4与太阳能电池5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5分别与压电式测力传感器2、拉电式测力传感器3、微处理器6和信号发射器连接7,所述压电式测力传感器2用于采集橡胶层9应力信息,所述拉电式测力传感器3用于采集下板11应力信息,压电式测力传感器2和拉电式测力传感器3分别连接微处理器6,将压电式测力传感器2和拉电式测力传感器3接收到的应力信息传输给微处理器6,微处理器6连接信号发射器7,微处理器6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转换处理后发送给信号发射器7,信号发射器7与数据接收终端8通过无线网络连接,信号发射器7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到数据接收终端8。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座本体为拉索减震盆式橡胶支座。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压电测力传感器和拉电测力传感器为多个。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压电测力传感器均匀分布于支座橡胶层内。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拉电测力传感器固定在支座下板并与拉索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采用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电池板使支座监测系统能够稳定运行;
2.采用无线数据传输方式确保支座监测系统安装方便简单,且能全天候工作;
3.该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控拉索减震盆式支座的工作状况,耐久性高,安全性能好,精确度高。
附图说明
图1 桥梁拉索减震盆式橡胶支座无线实时监控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为拉索减震盆式橡胶支座,2为压电式测力传感器,3为拉电式测力传感器,4为太阳能电池板,5为太阳能电池,6为信号微处理器,7为信号发射器,8为无线数据接收终端,9为橡胶层,10为支座上板,11为支座下板,12为拉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328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