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混凝土输送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129695.3 | 申请日: | 2015-03-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737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文江 |
| 主分类号: | B65G33/14 | 分类号: | B65G33/14;B65G65/46;B65G4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57550 河北省邯郸***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输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输送机,属建筑机械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房屋、楼馆等的建设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序;长期以来,对于砖混结构的房屋,构造柱的浇筑通常采取人工架设平台后,人力用铁锨等工具盛取混凝土向柱模板内灌注,这种浇筑方式在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较为普及,人工浇筑混凝土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施工工期长。为解决这些技术问题,一些企业通过购买混凝土浇筑泵来完成构造柱的浇筑,但此类浇筑泵结构复杂、价格较高,不适合在相对城市较为落后的农村普及使用,而且此类泵体工作过程中时常发生混凝土中石子颗粒阻碍泵体工作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烧毁机器,同时,浇筑泵自重较大,移动费时费力,不适合移动作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移动方便、混凝土输送顺畅、省时省力的混凝土输送机,从而解决背景技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混凝土输送机,构成中包括驱动装置、螺旋输送装置、套筒、加料漏斗、输送管和支撑架,螺旋输送装置一端与驱动装置连接,套筒套设于螺旋输送装置上,套筒的一端连接输送管,套筒上设有加料口,加料漏斗固定于加料口上,驱动装置和套筒固定于支撑架上。
上述的混凝土输送机,所述螺旋输送装置由传动轴和螺旋输送叶片构成,传动轴周向固定螺旋输送叶片;所述驱动装置由电机和减速器构成,传动轴一端与减速器输出轴固定连接,传动轴轴线与减速器输出轴轴线重合。
上述的混凝土输送机,所述加料漏斗下口尺寸与加料口的尺寸相匹配,所述输送管直径与套筒直径相匹配,输送管与套筒通过管卡固定连接。
上述的混凝土输送机,所述支撑架为安装有车轮矩形平台;所述套筒和驱动装置通过固定于其上的肋板与支撑架固定。
上述的混凝土输送机,所述螺旋输送叶片外径的端点至套筒内壁之间的最短距离为5~10mm。
上述的混凝土输送机,所述固定于套筒和驱动装置上的肋板与支撑架的固定方式为螺栓螺母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通过加料漏斗向套筒中加入混凝土,通过电机和减速器带动螺旋输送叶片的旋转将混凝土定向推送至输送管,减速器的设置可有效降低电机转速并提高输出扭矩,使混凝土经过输送管直接流入构造柱模板,完成构造柱的浇筑;本实用新型根据电机功率和减速器的不同可实现垂直高度≤3m构造柱的浇筑,从而在不用架设平台的同时自动进行浇筑;螺旋输送叶片输送混凝土的同时也起到对混凝土的搅拌作用,使混凝土混合更加均匀,输送片顶端与套筒内壁之间的最短距离设为5~10mm可有效避免混凝土中石子卡在叶片与套筒内壁之间而叶片旋转的阻碍,使浇筑作业更加顺畅;通过安装于支撑架上的车轮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短距离平面移动,当需要较大距离移动时,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拆卸。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移动拆卸方便、混凝土输送效果显著、省时省力,适合在广大农村地区构造柱等柱体浇筑领域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电机1、套筒2、加料漏斗3、输送管4、支撑架5、
加料口6、传动轴7、螺旋输送叶片8、车轮9、肋板10、管卡11、减速器12、
减速器输出轴13。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显示,本实用新型构成中包括驱动装置、螺旋输送装置、套筒2、加料漏斗3、输送管4和支撑架5,驱动装置由电机1和减速器12构成,螺旋输送装置由传动轴7和沿传动轴7周向固定的螺旋输送叶片8构成;传动轴7一端减速器输出轴13固定连接,传动轴7的轴线与减速器输出轴13轴线重合;套筒2套设于螺旋输送装置的螺旋输送叶片8上,套筒2的直径与输送管4的直径相匹配,套筒2与输送管4通过管卡11固定连接;螺旋输送叶片8外径的端点到套筒2内壁的最短距离为5~10mm;套筒2上设有加料口6,加料漏斗3以焊接方式固定于加料口6上,加料漏斗3下口的尺寸与加料口6的尺寸相匹配;驱动装置和套筒2通过固定于其上的肋板10与支撑架5采用螺栓螺母方式固定连接。
图1显示,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架5为矩形平台,其上安装有车轮9,方便本实用新型整体移动。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文江,未经李文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296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槽型皮带机底部用托辊
- 下一篇:一种轮毂自动推出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