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臭免冲洗座便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21344.8 | 申请日: | 2015-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456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彭光简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光简 |
主分类号: | A47K11/03 | 分类号: | A47K11/03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徐玲菊;蒋文睿 |
地址: | 650000 云南省昆明市五***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臭免 冲洗 座便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便器,特别是一种无臭免冲洗座便器,属于座便器设计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座便器是家庭、单位、医院、长途客车、火车甚至城乡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卫生设施。现有技术中的这类设施都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这对于缺水严重的城市和乡镇是极不适用的。在水资源充足的地区,也会因污水量大而要增加排污处理投资及费用,否则将污染江河流域,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家用座便器不仅要耗费大量水资源,而且为防止污染需要增加排污处理投资及费用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臭免冲洗座便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完成:一种无臭免冲洗座便器,包括上端带敞口、内带空腔、底端带出口的座桶,以及设置在敞口处的座圈和桶盖,其特征在于座桶下部设有与座桶出口连通的处理仓,处理仓内设有搅拌器及生物填料,以便通过搅拌器的不断搅拌,使处理仓内的生物填料与座桶落下来的粪便不断混合,通过生物填料对粪便进行吸收和降解,在消除异味的同时不外排任何污物。
所述处理仓通过带通孔的隔板分设为降解仓和工作仓,搅拌轴以及生物填料置于降解仓内,且搅拌轴一端通过轴承固定在降解仓仓壁上,搅拌轴的另一端穿过隔板上的通孔与工作仓内的动力机构相连,以便在动力机构驱动下,使搅拌器转动而完成生物填料与粪便的混合及吸收、降解。
所述搅拌器包括转轴、间隔设置在转轴上的叶片。
所述座桶外形设为矩形,圆形或者椭圆形。
所述座桶外形设为左右两侧带扶手的沙发形状。
所述动力机构包括设于搅拌器转轴端部的从动齿轮,与该从动齿轮相啮合的安装在动力机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动力机与控制器电连接,以通过控制器控制动力机的启动、停止,从而在动力机驱动下,通过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带动搅拌器转动而完成填料与粪便的混合及吸收、分解。
所述动力机构包括设于搅拌器转轴端部的传动轮,该传动轮通过传动带或链与动力机输出轴上的主动轮相连,动力机与控制器电连接,以通过控制器控制动力机的定时启动、停止及转速,从而在动力机驱动下,通过主动轮、传动带或链、传动轮带动搅拌器转动而完成填料与粪便的混合、吸收、分解。
所述控制器为市购常规控制器。
所述动力机为交流电机。
所述生物填料是市购的栽体与微生物菌种的混合物。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采用上述方案,可方便地通过设置在座桶内的搅拌器和填料,使排泄下来的粪便直接进入座桶下部的处理仓中,并在搅拌器作用下与生物填料混合,让生物填料充分吸收、降解粪便,彻底消除异味,不再用水冲厕,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只需补充少量新生物填料就能继续使用。实为一清洁、无臭、节水的生态座便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臭免冲洗座便器,包括上端带敞口6、内带空腔5、底端带出口3的座桶4,以及设置在敞口6处的座圈10和桶盖9,其中座桶4下部设有与座桶4出口3连通的处理仓,处理仓内设有搅拌器及生物填料,所述处理仓通过带通孔的隔板2分设为降解仓14和工作仓1,带叶片11的搅拌轴12以及生物填料置于降解仓14内,搅拌轴12的右端通过轴承13固定在降解仓14仓壁上,左端穿过隔板2上的通孔与工作仓1内的动力机构相连,所述动力机构包括设于搅拌器转轴12端部的传动轮15,该传动轮15通过传动带与动力机17输出轴上的主动轮16相连,动力机17与控制器18电连接,以通过控制器18控制动力机17的定时启动、停止及转速,从而在动力机17驱动下,通过主动轮16、传动带、传动轮15带动搅拌器转动而完成生物填料与粪便的混合、吸收、分解。
所述搅拌器包括转轴12、间隔设置在转轴12上的叶片11;所述座桶4外形设为左右两侧带扶手8、后侧带靠背7的沙发形状。
所述控制器18为市购常规控制器。
所述动力机17为常规的交流电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光简,未经彭光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213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