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渗吸剂性能的评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20972.4 | 申请日: | 2015-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361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张翼;蔡红岩;范家屹;刘朝霞;石景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3/00 | 分类号: | G01N13/00;G01N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李永强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渗吸剂 性能 评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化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渗吸剂性能的评价装置。
背景技术
渗吸剂是一种用于渗吸采油的化学剂,其包含许多种类,目前,渗吸剂及其体系中的具体哪一项指标更能影响渗吸采油效果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因此,学者们仍然在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影响渗吸效果的因素和规律,一般考核的指标有润湿性反转能力、接触角变化、油砂渗吸效率和岩心渗吸效率等。在筛选和评价渗吸剂时通常会进行岩心实验,但是由于岩心实验从基础数据测试、饱和油、到老化和渗吸实验整个周期下来需要历时2至3个月甚至更长实验,所以从花费的时间上考虑,岩心实验不适合用于评价和筛选渗吸剂。于是,人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影响渗吸效果的主控因素的同时,不断地完善相关指标和参数的评价方法。其中,渗吸剂在毛细管中的举升实验可以用于定义描述渗吸剂在不同润湿性的毛细管中排驱原油能力的一项指标。但目前为止,在室内试验中尚无一种渗吸剂性能的评价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渗吸剂性能的评价装置,其能够在室内试验中对渗吸剂的性能进行测试评价。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渗吸剂性能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座;竖直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镜面组件,所述镜面组件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标尺;至少一个试管,任一个所述试管内用于盛装渗吸剂;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固定板,其具有至少一个能对所述试管限位的限位部,以使所述试管竖直放置;一端能插入所述试管内的毛细管,所述毛细管经过润湿性处理并能够吸入原油;恒温装置,其用于使所述试管和所述毛细管维持在一设定温度。
优选地,所述限位部包括至少一个贯通所述固定板的贯穿孔。
优选地,所述固定板为两层,,两层所述固定板上的贯穿孔的轴心竖直对应。
优选地,所述固定板由玻璃、耐温有机玻璃或耐腐蚀金属板制成。
优选地,所述试管为10ml刻度试管,其内径为0.8cm至1.0cm,刻度精度为0.1ml。
优选地,所述标尺为两条,分别设置在所述镜面组件的左右两侧,所述镜面组件的上端设置有用于提高亮度的照明设备。
优选地,所述底座由耐腐蚀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底座下方设置有支撑件和用于为所述照明设备供电的电池盒。
优选地,所述毛细管为毫米或微米级别的毛细管。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该渗吸剂性能的评价装置将操作实验与观察测试结合成一体,同时可以同时进行多组并行实验进行对比,如此大大提高了实验和测试的效率。本测试装置还能在单试管中进行多根毛细管的实验,与此同时配合统一的标尺进行测量,可以有效的减少实验误差和提高了测试数据的可靠性。在渗吸剂举升能力测试过程中,对原油和恒温装置中的温度进行控制,使其与需要渗吸剂渗吸采油使用中的地层温度相同,使得测试得出的渗吸剂的举升值具有一定模拟性,同时,根据渗吸剂的举升值对渗吸剂的渗吸采油能力进行评价,渗吸剂的举升值是判断渗吸剂是否在该类油藏中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扩散性的一项依据。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渗吸剂性能的评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1、底座;2、镜面组件;3、灯管;4、固定板;41、贯穿孔;5、试管;6、毛细管;7、电池盒;8、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209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