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纳米粉体灭火效果实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119705.5 | 申请日: | 2015-03-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619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 发明(设计)人: | 梁天水;孟子龙;王涛;钟委;张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5/00 | 分类号: | G01N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灭火 效果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灭火参数测试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来测试纳米粉体在不同参数下的灭火效果的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众多类型的灭火剂中,粉体灭火剂由于其灭火效率较高,对环境友好、毒性较低、易于存储、价格低廉等优点,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扑救固体、液体、可燃性气体和电气设备等多种类型的火灾,在当今的灭火剂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粉体灭火剂在灭火过程中,粉末与火焰接触面积增加,粉末对自由基的吸附能力和选择性能提高,从而提高了灭火效率。因而对粉体的研究,特别是提高粉体灭火剂性能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集中于粉体的种类及超细化。
纳米粉体作为新型的灭火剂基料,从灭火作用机理、原料来源、生产及储运成本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与传统粉体灭火剂相比,其理论可行性及成本优势均较佳。纳米粉体灭火剂是将传统干粉灭火剂的固体粉末再加以微细化,使粉体尺寸达到纳米级而得到的一种高效灭火剂;也可将一些纳米级阻燃剂粉体(如:碳酸钙、氢氧化镁、氧化铝等)直接应用于灭火。由于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有必要建立可靠的实验装置,观察纳米粉体的灭火性能。对不同粒径、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纳米粉体颗粒的灭火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影响纳米粉体灭火性能的相关因素。
纳米粉体因其优异的性能而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愈来愈多相关领域工作者从定性方面对纳米粉体灭火开展实验研究。从目前实验使用纳米粉体发生装置来看,大多采用高压模式将粉体从特定的耐压容器内喷出,这种方法操作复杂,研究人员大都无法从定量角度开展对纳米粉体灭火特性的研究。因此亟需设计一种定量可控、常压运行、节能环保、应用于实验的纳米粉体发生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纳米粉体灭火效果实验装置,能够在常压下按照设定的粉体比例和粉体浓度来进行测试,获得最有效的纳米粉体灭火参数,为纳米粉体灭火器材的制造提供宝贵数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纳米粉体灭火效果实验装置,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的料仓、漏斗、固-固混合室、称重装置和气-固混合室;所述料仓被纵向设置的隔板分隔为至少两个子料仓,子料仓的底板开设有卸料口,卸料口内设置有配套的拨料轮和毛刷,所述拨料轮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固-固混合室的侧壁上设置有四个第一混合叶片,第一混合叶片两两相对设置;所述称重装置包括铰接设置在所述固-固混合室底部的托板和设置在托板上表面的电子称重器,所述托板由第二电机控制;所述气-固混合室内设置第二混合叶片,气-固混合室的前端通过气管连通至供气装置,所述气管内设置有流量计,气-固混合室的后端为喷粉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子料仓顶部设置有滑盖,子料仓侧壁上开设有清料口和配套的口盖,所述隔板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拨料轮和第一电机之间通过皮带或者锥齿轮进行传动,拨料轮的轮面上开设有横向的凹槽,凹槽向一侧倾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供气装置为常压供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漏斗为方形漏斗,漏斗的上边缘与所述料仓的底部密闭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常压下按照设定的粉体比例和粉体浓度来进行测试,获得最有效的纳米粉体灭火参数,为纳米粉体灭火器材的制造提供宝贵数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料仓 2、漏斗 3、固-固混合室 4、托板 5、电子称重器 6、第二电机 7、气-固混合室 8、隔板 9、子料仓 10、拨料轮11、毛刷 12、第一电机 13、第二混合叶片 14、气管 15、供气装置 16、流量计 17、喷粉口 18、滑盖 19、清料口 20、第一混合叶片 21、卸料口 22、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未经郑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197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