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瓶车的纳米芯增航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16837.2 | 申请日: | 2015-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605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严文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汇千高飞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10/44;H01M4/36;H01M4/58;H01M4/62;H01M4/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江东本***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瓶车 纳米 芯增航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动车产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瓶车的纳米芯增航器。
背景技术
电瓶车采用充电电池的方式进行工作,其储存电量的的电池能力直接决定电瓶车的航程,电瓶车增航器(MileageExtender)利用电子模块控制电池电力,可增加行驶里程30%以上,所以发展电瓶车增航器作用巨大。
纳米材料料尺寸范围为0.1-100纳米的材料,当材料粒径小于100纳米以后,粒子表面的原子数与其体内数目可比,导致纳米材料出现不同于传统固体材料的小尺寸,表面和量子隧道等效应引发的结构和能态的变化,产生了许多独特的光、电、磁、力学等物理化学特能。例如纳米产品具有磁性、原不导电的材料变成导电、特殊的远红外线辐射、强紫外反射、强催化作用、强吸附性等。结合纳米材料的特性提供一种用于电瓶车的纳米芯增航器将有助于提高电瓶车增航器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发展的需求,提出一种用于电瓶车的纳米芯增航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电瓶车的纳米芯增航器,包括控制模块以及电瓶车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MCU控制单元,所述MCU控制单元上连接有电池充放电电路、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电池电压电流采集以及控制电路、电池温度采集以及控制电路、数据存储单元、RS485通讯单元以及上位机监测单元,所述电池充放电电路、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电池电压电流采集以及控制电路、电池温度采集以及控制电路连接电瓶车电池,所述电瓶车电池包括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内设有铝正极、铜负极、电解液以及聚合物隔膜,所述铝正极材料为纳米LiFePO4/C,所述铜负极材料为纳米Cu2O,所述聚合物隔膜为聚丙烯多孔膜。
所述电池上还连接有BOOST稳压电路。
所述电池温度采集及控制单元包括分布在电池客体上的多个成点阵分布的温度传感器以及缠绕在电池客体上的加热线圈。
所述MCU控制单元采用STM32F103VET6芯片。
所述电池充放电电路为恒温恒压充放电电路。
所述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采用UC3843控制芯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纳米LiFePO4/C为铝正极材料,以纳米Cu2O为铜负极材料的纳米电池芯加上控制模块组成纳米增航器,电池的放电比容率显著提高,同时,可以对电池充放电进行方便的管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瓶车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MCU控制单元;2、电瓶车电池;3、电池充放电电路;4、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5、电池电压电流采集以及控制电路;6、电池温度采集以及控制电路;7、数据存储单元;8、RS485通讯单元;9、上位机监测单元;10、BOOST稳压电路;11、铝正极;12、铜负极;13、正极材料;14、负极材料;15、聚合物隔膜;16、电解液。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用于电瓶车的纳米芯增航器,包括控制模块以及电瓶车电池2,所述控制模块包括MCU控制单元1,所述MCU控制单元1上连接有电池充放电电路3、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4、电池电压电流采集以及控制电路5、电池温度采集以及控制电路6、数据存储单元7、RS485通讯单元8以及上位机监测单元9,所述电池充放电电路3、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4电池电压电流采集以及控制电路5、电池温度采集以及控制电路6连接电瓶车电池2,所述电瓶车电池2包括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内设有铝正极11、铜负极12、电解液16以及聚合物隔膜15,所述铝正极材料13为纳米LiFePO4/C,所述铜负极材料14为纳米Cu2O,所述聚合物隔膜15为聚丙烯多孔膜。
所述电池上还连接有BOOST稳压电路10。
所述电池温度采集及控制单元6包括分布在电池客体上的多个成点阵分布的温度传感器以及缠绕在电池客体上的加热线圈。
所述MCU控制单元1采用STM32F103VET6芯片。
所述电池充放电电路3为恒温恒压充放电电路。
所述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4采用UC3843控制芯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汇千高飞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汇千高飞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168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