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判断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对不同颜色光的趋/避行为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14015.0 | 申请日: | 2015-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990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章家恩;赵本良;张墨溪;潘冬丽;林雅斐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1064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判断 外来 入侵 生物 福寿 不同颜色 行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判断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对不同颜色光的趋/避行为的装置。
背景技术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上世纪80年代我国南方部分省份将其作为一种高蛋白的食品引入国内饲养,由于管理不善和市场效益不佳,福寿螺逃逸至自然环境,逐渐扩散至各个省份,福寿螺具有繁殖迅速、食量大的特点,由于其缺少天敌,目前在国内南方各省份大面积分布,对水稻生产和其他水生作物危害巨大。目前,国际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委员会将其列为世界100 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我国国家环保部和中国科学院也将福寿螺列入了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外来物种的“黑名单”。除此之外,福寿螺还是引起人类嗜酸性脑膜炎的广州管圆线虫的宿主,现在已经出现了因为食用福寿螺而导致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食品安全事件。针对福寿螺的危害,目前生产实践中主要采用喷施或投加化学杀螺剂的方法,这些药剂的使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长期使用杀螺剂也会导致福寿螺产生抗药性。
为了实现福寿螺的环保型防控,目前研究者已经将研究焦点放在寻找利用引诱或驱避福寿螺的各种因素和技术来实现对福寿螺的有效防控。引诱的技术方法可以聚集福寿螺,进而收集作为一种饲料加工,成为一种“变废为宝”的利用技术。驱避的方法可以驱赶福寿螺逃离保护目标农作物,使其免受福寿螺的危害。这些都属于环境友好型的福寿螺防控技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置用于判断福寿螺对哪些光具有趋避作用。
根据以上实用新型目的,首先提供一种用于判断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对不同颜色光的趋/避行为的装置,包括矩形框架、用于盛水的底盘、不透光隔板、光源和遮光布,所述的底盘位于矩形框架的底部,所述的不透光隔板树立于底盘上,并将矩形框架分成左右两部分,所述的遮光布盖于矩形框架上,用于隔绝外部光线,所述的光源设置于矩形框架顶部,优选设置于不透光隔板旁。
所述的光源为发光二极管。
所述的不透光隔板将矩形框架均匀的分为两部分。
所述的光源为红、绿或蓝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光源为红、橙或黄中的一种或几种。
福寿螺喜栖于缓流、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河及水田等生境,具有避光特性。由于部分研究发现光谱成分会影响水生动物的趋光性和产卵率,因此,分析福寿螺对不同色光的行为响应可成为对其进行有效防控的一类新技术。通过不同颜色的光对福寿螺驱避或引诱效应,可筛选出对其有作用的色光,设计出一种既环保方便又简单有效的物理防控方法,减少福寿螺对农田作物的危害。本专利申请设计的福寿螺对不同颜色光的趋/避行为的判断装置可解决此类问题,其先进之处在于:1)装置的二分法设计可以准确分析各种单一色光对福寿螺的驱避/诱集作用。2)可拆卸光源,通过更换不同颜色光源,可以完成各种颜色对福寿螺的驱避或诱集程度的筛选,且不会受到外界光线的干扰。3)福寿螺以群体的方式进行试验,本专利申请的装置有效地排除个体差异的干扰,提高了福寿螺选择行为判断的效率。基于此,本专利申请的装置的应用将大大推动对福寿螺对不同颜色光的行为响应研究,进而为福寿螺的环保型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基础数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判断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对不同颜色光的趋/避行为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结果。
图3为实施例2的结果。
其中,1为矩形框架,2为不透光隔板,3为光源,4为底盘,5为光源印出的明暗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除非特别说明,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试剂、设备和方法为本技术领域常规市购的试剂、设备和常规使用的方法。
矩形框架1是整个实施装置的主体,内部可以容纳各装置组件用以完成实验。矩形框架1四面由8根平行管和4根支撑管组成,8根平行管分为上下两层,其长度均为720mm。4根支撑管垂直连接8根平行管,其长度均为400mm。矩形框架1内置组件包括底盘4、不透光隔板2、可拆卸光源3及电源。
底盘4密闭不渗水,位于矩形框架1底部。底盘4内盛水,水层10-30mm,实验时将福寿螺置于底盘4中央,排成一列置于中部,即光暗交界线处,福寿螺能以均等机会自由选择爬向有光或无光一侧。底盘4的规格为长700mm,宽700mm,高100mm,底盘4与矩形框架1四面的间距均为1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140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