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泥窑窑尾及旁路放风余热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12723.0 | 申请日: | 2015-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345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林仟国;程立春;杨玉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东九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1/18 | 分类号: | F22B1/18;F22B37/10;F22B37/20;F23J3/00;F27D1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彭英 |
地址: | 224005***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泥 窑窑尾 旁路 放风 余热 锅炉 | ||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水泥熟料生产线纯中低温余热回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水泥窑窑尾及旁路放风余热锅炉。
背景技术
水泥企业是国民经济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大户,水泥行业已被列为国家节约资源的重点领域之一。在国务院提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背景下,提高水泥行业的节约型制造和应用水平,建立节约型水泥工业体系意义重大。在当前国内外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节能降耗已成为水泥行业必须完成的课题,水泥窑纯中低温余热回收技术使这个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在水泥窑纯中低温余热回收领域,余热锅炉是关键性设备,而余热锅炉的设计更是重中之重,其不仅关系到水泥窑余热回收系统对水泥生产线余热的回收效率,同时也关系到余热回收系统能否长期稳定高效运行。
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由窑尾预热器排出的烟气,品位低,流量大,含尘浓度高,废气中粉尘浓度较大(约100g/Nm3),且粉尘的粘附性较强。为了回收该低品位的废气余热,在窑尾设置了窑尾余热锅炉(简称SP炉)。由水泥窑窑尾烟室取出的旁路放风烟气,品味相对较高,流量中等,含尘浓度高,废气中粉尘浓度极大(约500g/Nm3),且粉尘的粘附性较强。旁路放风烟气作为一种新的节能回收模式,被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在窑尾设置了旁路放风余热锅炉(简称PH炉)。余热烟气中含有大量的粉尘,当烟气通过余热锅炉进行热交换时,将不同程度的附着在锅炉传热面管的表面而阻碍热传递,降低余热锅炉热效率;同时烟气在余热锅炉内流动的沿程阻力增大,从而额外增加二次能源消耗。
目前水泥窑窑尾及旁路放风余热锅炉,大多采用立式锅炉,立式锅炉的传热面管采用水平横排布置,此种结构传热面管外表面容易积灰,积灰较多后会降低锅炉传热面管换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泥窑窑尾及旁路放风余热锅炉,其将传热面管由现有技术中水平横排布置改变为垂直竖排布置,并在该竖排布置的传热面管底部配装振打除灰装置,使得传热面管在竖向为一整体;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在传热面管底部施加振打,即可使得传热面管表面的积灰从上到下依次跌落,有效地降低传热面管的表面积灰,从而维持传热面管长期工作过程中的传热效率稳定性。
为实现以上的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将采取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水泥窑窑尾及旁路放风余热锅炉,包括呈立式结构布置的锅炉本体、设置于锅炉本体烟道内的传热面管以及传热面管所配装的振打除灰装置,所述的传热面管以竖排方式布置于锅炉本体烟道内,各传热面管在竖向一体设置,而振打除灰装置设置在传热面管竖直方向的底部或者靠近传热面管竖直方向的底部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传热面管悬挂安装在通风梁上,而通风梁的两端分别与用于支撑锅炉本体的锅炉钢架连接,以使通风梁横跨地设置在锅炉本体烟道内;所述传热面管的平面延展方向与锅炉钢架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平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传热面管通过悬吊机构悬挂安装在通风梁上;该悬吊机构包括吊座、连接板以及轴组件;吊座与通风梁固定连接,连接板一端通过轴组件与吊座连接,另一端则通过轴组件与用于夹持安装传热面管的夹马装置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悬吊机构为两组,振打除灰装置为一个;且振打除灰装置沿锅炉本体烟道的中部布置,而两组悬吊机构对称地设置在振打除灰装置的两侧;每组悬吊机构中,包括若干个与传热面管一一对应设置的悬吊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夹马装置包括两片夹马,分别为宽夹马、窄夹马;宽夹马、窄夹马的相对面上均对应设置有与传热面管竖直方向节距相同的半圆形凹面,以使宽夹马、窄夹马抱箍于传热面管的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振打除灰装置包括支架、转动轴、密封传动箱、内部振打杆以及外部振打杆,其中:内部振打杆固定安装在传热面管竖直方向的底部;密封传动箱焊固于锅炉本体的外侧壁上,且密封传动箱内设置有外部振打杆,该外部振打杆与大气接触侧设置有柔性密封组件;所述外部振打杆与所述内部振打杆在锅炉本体烟道内侧同轴地无间隙接触布置;所述转动轴与调频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且转动轴通过设置于锅炉本体烟道内的支架支撑,该转动轴上顺序设置有若干振打锤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传热面管设置为水平往复曲折的蛇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传热面管为多组,各组传热面管相互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东九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东九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127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